当前位置: 主页 > 针灸技术 >

针灸秘传穴位:三针穴及颈、肩、腰、腿、膝、踝等疼痛开关

手三针
  手三针‌包括三个穴位:后溪穴、中渚穴和间谷穴。这些穴位在中医针灸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。
穴位位置和主治功能
 ‌ 后溪穴‌: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缘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,属于手太阳小肠经,主治头项强痛、手指及肘臂挛痛、腰背痛等‌12。
 ‌ 中渚穴‌:位于手背第4、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,属于手少阳三焦经,主治五官诸痛、肩背肘臂酸痛、手不能屈伸等‌12。
 ‌ 间谷穴‌:位于合谷和三间连线的中点,属于手阳明大肠经,主治头痛、目痛、咽喉痛等五官诸痛‌12。
临床应用和效果
  手三针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,尤其是在疼痛疾病的治疗上。例如:
 ‌ 头疼‌:间谷、后溪、中渚、太冲‌14。
 ‌ 五官诸痛‌:间谷、中渚、后溪、太冲、内庭‌14。
 ‌ 颈肩臂手痛‌:中渚、后溪、间谷、足临泣‌14。
 ‌ 胸背腰腿痛‌:太冲、内庭、足临泣、后溪‌14。
 
肩三针
  大肠经肩髃穴及奇穴肩前、肩后组成。
  肩髃(大肠经穴):位于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中;
  肩前(奇穴):位于腋前皱襞直上1寸;
  肩后(奇穴):位于腋后皱襞直上1.5寸(一说1寸)。
  肩髃在三角肌上部中央,有旋肱后动、静脉,分布有锁骨上神经及腋神经;
  肩前在三角肌中,有胸肩峰动、静脉,旋前、后动、静脉,分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,深部为腋神经;
  肩后在三角肌后缘,下层为大圆肌,有旋肩胛动、静脉,分布有腋神经分支,深层上方为桡神经。
  肩周炎,肩背痛,冻结肩,肩凝症,肩痛不举,肩臂疼痛,以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。
  先刺肩髃穴,沿三角肌向内下方斜刺1-3寸,肩前、肩后直刺1寸,亦可从肩前透刺到肩后,各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,留针30分钟;也可加用电针刺激10-20分钟
  灸法:可用温针艾炷灸3-5壮,或温针灸5-15分钟;也可加用电针刺激10-20分钟。
  埋线:针尖与穴位成90角,直刺0.8-1寸,0-1号线2cm。
  配曲池、外关、合谷、后溪、列缺,可活血通络,主治上肢不遂;配天井、天鼎、后溪、内关,可益气活血,除湿通络,主治痿证;配天宗、肩井、天鼎、臂臑、曲池、外关,可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,主治五十肩等。
 
颈三针
  颈三针通常指的是天柱穴、百劳穴、大柱穴,天柱穴在颈部斜方肌外缘后,发际凹陷中,约在后发际正中,旁开1.3寸。百劳穴在大椎直上2寸左右,各旁开1寸。大柱穴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
 
膝三针
  膝三针是由内膝眼、外膝眼、阳陵泉三穴组成。
 
腰三针
  即肾俞、大肠俞、委中穴
 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,也是足少阴肾经在背部的经气汇聚之处。经云:“腰者,肾之府也。”腰部疾病尤其是腰疼多从肾经论治;大肠俞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汇聚之处,大肠为“传导之官”,能调节水液代谢,通利腰腿,增强肾俞穴的治疗腰疼之功;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“合穴',又叫“血郄”,可以疏利膀胱经经气、消除经络中瘀滞的功效,“腰背委中求”,针刺委中穴对治疗腰部肌肉、关节疼痛及坐骨神经痛都有很好的疗效。这就是有名的“腰三针”治疗腰脊痛。
 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,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,在腰背筋膜、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。主治腰痛,耳鸣、耳聋等。操作方法为直刺0.5~1寸。
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,大肠之背俞穴,在腰部,第4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主治腹痛,腹胀,肠鸣,泄痢,便秘,腰脊痛,坐骨神经痛等。直刺1-1.5寸。艾炷灸5-10壮;或艾条灸10-20分钟。
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,位于膝后区,腘横纹的中点,在腘窝正中,有腘筋膜。主治腰及下肢病证;腹痛等。操作方法为直刺1~1.5寸
 
背三针
大杼、风门、肺俞。
主治: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背痛。
针法:向脊柱方向斜刺0.5—0.7寸。不能深刺,防伤内脏。
 
踝三针:踝三针是由太溪、昆仑、解溪3穴组成。
  主治:踝关节痛,踝扭伤,足下垂。
  针法:太溪穴与昆仑穴可针1~1.5寸,针感麻胀至足跟;解溪穴针5分,针感局部胀放散至趾。
坐骨针
  坐骨点、委中、昆仑。
  坐骨点俯卧位,在病者臀沟尽头部,以2、3、4、5指拼拢平放,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。
主治:坐骨神经痛。
  针法:坐骨点,用挟持进针法,以酒精棉球包裹3—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,露出针尖,垂直插入皮肤,过皮后,以左手指挟棉球、扶针体,左手捻针柄,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。
  委中、昆仑直针0.8—1.2寸。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,连续波,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,留针30分钟,每5~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,可调2—3次。
 
头痛穴
  头痛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。(太冲与行间之间)。

颈痛穴
【位置】相当于传统腧穴中渚穴。《针灸甲乙经 中载: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。
【取法】俯掌握拳。在液门穴后1寸,当第四、五掌指关节后,掌骨间的凹陷之中(图4-5)。
【作用】具有通经活络、疏风止痛的作用。
【主治】 颈椎病、落枕、颈推椎间盘脱出、颈肌劳损。
【治法】取颈痛穴常规消毒后,用28号15寸毫针斜刺0.5~1寸,行捻转手法,以泻为主,以局部出现酸、胀、痛感或向指端放射时,留针30分钟,每5 ~10分钟行针1次,以5~10次为1个疗程或依据病情而定。一侧颈痛取健侧穴位两侧颈痛取两侧穴位。
 
肩痛穴
 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,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,内脏病变为主。特别对于冠心病,心绞痛,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。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/3处。即足三里穴下两寸,偏外一寸。交叉取穴,上下提插针刺手法
 
腰痛穴
  痛点穴,中医奇穴,别名威灵穴、精灵穴, 出自于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奥秘旨全书》。位于手背指,当第二、三掌骨及第四、五掌骨之间,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,共两穴。主治急性腰扭伤,腰肌劳损,手背红肿疼痛,腕关节炎,小儿急惊风。直刺0.3~0.5寸,或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.5~1.0寸,可灸。
功能作用:化瘀止痛,舒筋通络,化痰息风。
  腰痛点在手背指,当第二、三掌骨及第四、五掌骨之间,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 个穴位。简易取法:伏掌,一穴在手背第2、3掌骨间当掌骨长度之中点;另一穴在手背第4、5掌骨间当掌骨长度之中点。
 
臀痛穴
 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病变为主,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。临床上还需配合膝痛穴、踝痛穴,效果更佳。此外,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。针刺特点: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和第一、二肋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,向腋窝中心呈45度角斜刺2.5-3寸(5—6CM)。主治:臀部软组织损伤,腰椎疾患引起的从骨神经痛,梨状肌损伤综合症,原发性坐骨神经痛,腰椎间盘突出,急性腰扭伤,腰肌劳损。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、对侧颈肩综合症、偏瘫。
 
膝痛穴
【位置】相当于传统腧穴曲池穴。
【注释】膝关节疼痛是膝关节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。退行性膝关节炎、风湿痛、类风湿、膝关节滑膜炎、半月板撕裂、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疾病,均可产生膝关节疼痛。除此之外,病人常伴有软组织肿胀、关节积液、关节弹响、走路及下蹲时疼痛等症状。总之,凡是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性疾患均可选用曲池穴进行治疗。
 
足跟痛穴
  足跟痛点,手针穴位名。出自。别名足穴1。位于手掌根部,第3、4掌骨间隙之中点,与腕横纹中点连线,分为4等分,近腕横纹1/4点处,即胃肠点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。主治足跟痛等。直刺0.2-0.3寸;灸3-5壮。位于手掌根部,第3、4掌骨间隙之中点,与腕横纹中点连线,分为4等分,近腕横纹1/4点处,即胃肠点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。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