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针手法口诀多,撮要编为十二歌,取穴持温进指摄,退搓捻留摇拔合。
第一,取穴歌
取穴先将爪切深,须教毋外慕其心,令彼荣卫无伤碍,医者方堪入妙针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进针,要用左手大指爪甲,重切所针之穴以令气血开,让病者心专于内不外驰,然后下针,使针不伤荣卫,方堪入妙也。
第二、持针歌
持针之士要心雄,手如握虎莫放松,欲识机关三部奥,须将此理再推穷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者凡下针,要心小力雄,以右手持针,势若握虎,不敢放松,着力旋插,直至应止之处,吸气三口,然后提针,徐徐而用。凡机关三才奥理,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,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。
第三、温针歌
温针之理最为良,口内温和审穴方,毋令冷热相争搏,荣卫宣通始安祥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者凡下针,必先将所用之针,入于口中,使之温热,审定穴位,方可施针。一定要避免冷热相争,要使患者的血气调和,而得安祥。
第四、进针歌
进针理法取关机,失经失穴最不宜,阳经取陷阴经脉,三思已定针之愈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者下针之前,要让病患情绪稳定,呼吸均匀,而医者也要如此。还要注意把握时机,切勿匆忙进针。要细审经络,明晰所刺的穴位,因为如果轻易施针,就会偏离经络穴位。比如穴位在阳部,就要取筋骨间陷下之处进针,这样就不会伤及筋骨。穴位在阴分之内,动脉相应间,就要重切经络,稍等片刻,方可进针。这样就不会伤及患者的荣卫。同时也要明晰病因、病机、病理,也就是所谓三思已定,然后下针,病即可愈。
第五、指循歌
部分经络要指循,只为针头不紧沉,推则行之引则止,调和血气使来临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者下针而气不至,就要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,上下、左右推而行之,引而止之,往来循之,使患者的气血上下均匀,针下自然也就气至沉紧,也就是所谓的得气即泻。
第六、摄法歌
摄法原因气滞经,大指爪甲切莫轻,以指摄针待气至,邪气流行针自轻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家摄针,如果有针下邪气滞涩不行的情况。就要随经络上下,用大指爪甲重切,使正气流行,邪气自然不能滞涩,针下就会自觉活动。
第七、退针歌
退针手法理要知,三才诀内总玄机,一部六数三吸气,须臾疾病自然愈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家退针,要注意手法,要明白三才的要诀玄机。那三才者,天、地、人也,分别是人机体表面的浅、中、深三个层次。《灵枢经·官针篇》中说,所谓三刺,先浅刺绝皮,以出阳邪,再刺则阴邪出者,继入分肉之间,则谷气出。故刺法曰始刺浅之,以逐邪气,来血气,后刺深之,以致阴气之邪,最后刺极深之,以下谷气。而《灵枢经·终始篇》中说,一刺则阳邪出,再刺则阴邪出,三刺则谷气至。
所以天地人三才,实际上是指浅中深三部,也就是说每个穴位,都分为浅中深三部,中医也称为天地人三部。比如穴位深一寸半,那么五分是天部,也就是浅部,一寸为人部,也就是中部。一寸半为地部,也就是深部。所谓浅刺至皮,皮为卫气所行,刺之可驱阳气之邪。二刺皮和分肉之间,此为营气之所行,刺之可驱阴邪。三刺以入分肉之间,此为谷气所行,刺之可调谷气和正气。所以天部泻阳部之邪,人部泻阴部之邪,地部扶谷气和正气。
另外中医理论认为,天部主要是治疗近部和局部的病变,尤其是新病,因为只有阳气损伤,所以刺之可泻阳邪。而人部治疗稍远处之病,地部治疗更远处之病。
比如在四肢取穴,刺至中部也就是人部,就可以治疗躯干之病。而刺至地部,就可以治疗远处四肢之病,或者内脏病和久病。所以《灵枢-终始篇》中说,久病者邪气入深,刺此病者,深内而久留之。
而退针也要缓缓而出,先从地部退人部,再由人部退天部,用少阴六数泻之,每一部六数,都要略作停留,三部共十八数,同时让患者吸气三口,随吸随提,最后徐徐退至天部,如此行针,其病自愈。
第八、搓针歌
搓针泻气最为奇,气至针缠莫就移,浑如搓线攸攸转,急则缠针肉不离。
所谓搓针者,进、退、搓、捻,都要催其气至,以泻邪气。如果针下气紧,切勿就移,要用泻法,像搓线一样微微动转,因为如果抟之太紧,就会肉缠针头,邪气滞涩,不能去除。
第九、捻针歌
捻针指法不相同,一般在手两般功,内外转移行上下,助正伏邪疾自轻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医家捻针时,虽然都是用手,但指法有不同,也就是所谓功有两般。那如欲治上,则大指向外捻。因为外捻者,可令其气向上也。而如欲治下,则大指向内捻,因为内捻者,可令其气至下也。而内捻为补,外捻为泻。
如果是经络向下者,就转针头逆之,为迎。经络向上者,要移针头顺之,为随。所以医家如果指法得宜,则患者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。
第十、留针歌
留针取气候沉浮,出入徐徐必逗留,能令荣卫纵横散,巧妙玄机在指头。
所谓留针,是指如果出针至天部,入针至地部,都要在皮肤和肌肉间徐徐容留,使荣卫宣散,方可入针和出针。如果出针太急,则血随针出,反伤荣卫。所以说巧妙玄机,全在指上。
十一、摇针歌
摇针三部皆六摇,据次推排在指梢,孔穴大开无窒碍,邪气退除病自消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摇针要在出针三部欲泻之际,每一部摇二三摇,多者不过六摇。医家要以指捻针,如扶人头而摇之,使孔穴开大,则邪气自退而病愈。
十二、拔针歌
拔针之时切勿忙,闭门存神要精详,不沉不紧求针尾,此诀须当韫锦囊。
所谓针毕拔针,最要精详,医家千万不可轻率忙乱。出针须待针下气缓,不沉不紧,轻动滑快,以右指捻住针尾,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和穴外之皮,令针穴门户不开,神气内存,然后拔针,这样患者才不会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