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因赋:
出自清代《医学传心录》,内容主要有诊脉、汤头、本草和证治。行文多为赋体歌决,简明扼要,便于诵记。理论引证主要是以经典为主,同时也兼顾历代名家之长。
病因赋的原文比较简约,只是简明扼要的分别用一句话,来概括病因。但病因赋仅仅只是一个纲领,所谓纲举才能目张。所以虽然病因赋的后半部分,是以每一句话作标题,来讲各种病的辨证论治。但是纵观病因赋的内容,重点就是审证求因。也就是要以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,结合其他辨证来指导临床的诊断。
第一、夫百病之生也,各有其因。因有所感,则显其症。症者病之标,因者病之本。《内经》曰,知标本者,万举万当。不知标本,是谓妄行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因为人的体质不同,所以病因也都不同。但大体上都是因为外感病邪,或者本身体虚,导致病邪由表入里而发病。那医者就要明白,具体的症状只是标,而病因才是本,所以就要把握标本兼治这个原则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说,只要能做到标本兼治,就能药到病除。而如果只是根据症状来治疗,那就完全是外行,所以才说不知标本,是谓妄行。
第二、百病皆生于六气,诸症莫逃乎四因。伤寒症传遍六经,必须熟识。瘟疫病感冒四气,务要先明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人之所以会生病,基本上都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,中医也称为六气。而四因者,气血痰食。医家也要明晰,伤寒症如果治疗不当,就可以遍传六经。
而瘟疫和感冒的病因又有不同。比如朱丹溪说,春应温而反寒,夏应热而反凉,秋应凉而反热,冬应寒而反温,此为非其时而有其气。 所以一岁之中,长幼之病皆相似,名为瘟疫病。
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是四时的正常气候,而如果气候反常,夏应热而反凉,冬应寒而反温,就是所谓的四时不正之气。所以天气反常之时,衣著起居不能适应气候者,则无论长幼,患病多有相似。所以就要先明四气。而判断瘟疫和感冒的依据,就是有没有传染性。
第三、内伤脾胃者,辨有余和不足。外感热病者,知夏热与春温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而胃受纳水谷,两者一升一降,如果升降失衡,气血就会有有余和不足。而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说,谷气通于脾,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。而九窍者,五脏主之。五脏得胃气,乃能通利。
人以脾胃为本,因为人是受水谷之气以生。李东垣也说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因为脾胃气血的有余和不足,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。比如脾胃气虚,营血大亏,则心无所养。而胃虚不能上行,则肺无所养。脾胃虚,则湿土之气留滞脐下,肾和膀胱就会受邪。而胃虚,胆和小肠的温暖生长之气就会不足。如果饮食不节,胃气不及,大肠、小肠无所禀受,就会导致津液涸竭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病因,就要辨清有余和不足,才能做到正确施治。
所谓有余和不足,《黄帝内经》中说,神有有余,有不足。气有有余,有不足。血有有余,有不足。形有有余,有不足。志有有余,有不足。随气流变,变化无穷。
这五种有余和不足,都生于五脏。所谓心藏神,肺藏气,肝藏血,脾藏肉,肾藏志。而五脏所藏的神、气、血、肉、志要保持志、意通达,内和骨髓联系,才能使人的身形和五脏成为一个整体。而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,就是经脉,人体要通过经脉运行血气,如果人的血气不调和,就会发生变化而生各种病变。所以诊断和治疗脾胃病,就要先辨有余和不足。
外感热病,也不能单纯的以症状来妄投针药,而是先要辨清病因才能准确的诊治。所以在《医学传心录》中说,发热之病,今人谓之四时伤寒,却不知其出入之理。夫冬时伤寒,乃寒邪自外而入。而春夏发热,是因冬时感寒,偶不及发,寒毒藏于肌肤之间,至春而变为湿病,至夏则变为热病。是邪自内而出。
伤寒和温热的基本区别,就在于是否有内热潜伏。因为伤寒是单为寒邪所伤,邪自外而渐次入内。所以症状表现为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轻,口不渴,无内热之象。而温病是热邪潜伏,蕴蓄已久,是由外感之诱因而发病。症状表现是初起就发热或者微有恶寒,多数会口渴。而且湿热并重者,口虽不渴,但又喜食凉,这就是有内热之象。
第四、卒中风因有四端,治分三中。破伤风原有二种,治别三经。中暑有动静之异,受湿有内外之分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卒中风的病因有四种,比如《千金方》中说,中风大法有四,一曰偏枯,谓半身不遂也。一曰风痱,谓身无痛,四肢不收也。一曰风懿,谓奄忽不知人也。一曰风痹,类风状也。
中风瘫痪者,实际上并非外中于风,多数是因为心火暴盛,肾水虚衰不能制之,所以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,也就是热气不得放散。又或者心神昏冒,也就是神识昏迷,不省人事,筋骨不用,猝倒无所知。由此而称为中风。
所谓三中,就是指中风有中腑、中脏和中血脉之分。那中腑者的特征是多着四肢,面如土色,脉浮而恶风寒,四肢拘急不仁,或中身之前,或中身之后,或中身之侧。而中脏者,多滞九窍,所以症状表现为唇缓失音,耳聋鼻塞,大小便秘结等等。那中血脉者的特征是口眼歪斜,所以三中各有不同,医家不可不查。
中暑有动静之异这句,是说夏至日后,病热为暑。但动而得之为中暍(叶),静而得之为中暑。李东垣也说,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,避暑于深堂而得者,谓之中暑。中暍之病,是因劳役于外,日光曝其皮肤,热气入鼻窍,肺经受伤,其症为身热头疼、微寒、口开齿燥、烦渴。而中暑是因郁热熏蒸,口吸暑气而心包络受伤,其症为烦渴自汗、或者腹疼吐泻,燥闷,重则昏不知人。
受湿有内外之分的意思是说,湿热为病,有外感而得者,有内伤而得者。朱丹溪也说,六气之中,湿热为病,十居八九。
有居处卑湿,或早行雾露,或冒雨涉水.或汗衣湿履,则湿从外感。而恣饮酒浆,过食生冷,则湿从内伤。
又说,饮食入胃,无非湿也。而脾土旺,则能运化水谷,上归于肺,下输膀腕,则无湿气可留。所以脾弱不能运化水谷,也谓之湿。
治湿之法当因其症而立,比如湿气在皮肤者宜解表,水湿积于肠胃、肚腹肿胀者,宜攻下。寒湿在肌肤筋骨之间,拘牵作痛,或麻痹不仁者,宜温经。湿气在脏腑肌肤之间,微而不甚者,健脾燥湿。湿热在小腹膀胱之间,或肿或泻,或小便不通者,治宜渗泄。
而中医的精髓,就是所谓见证识机,所以审察病机,辨证施治才是中医真正的特色和优势。
第五、火有七说,痰有十因;气有九论,郁有六名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病因有火、有痰、有饮,有虫。而火症有七种这个说法,出自《黄帝内经》。也就是病机十九条里的,诸热瞀瘈,皆属于火;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;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;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;诸燥狂越,皆属于火;诸病胕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;
又说,诸热瞀螈,暴喑冒昧,躁扰狂越,骂詈惊骇,肿疼酸,气逆冲上,禁栗如丧神守,嚏呕疮痒,喉痹耳鸣,及聋呕涌溢,食不下,目昧不明,暴注螈,暴病暴死,皆属于火。
因为金受火邪,浊而不鸣。金清则善鸣,火盛则金浊,难鸣而喑。所谓冒者,昏冒也;昧者,暗昧也。所以火气闷热,则神昏暗而不清爽也。躁者,躁动烦闷也;扰者,扰乱也。所以火甚则烦心不眠,坐卧不宁,神志不定也。
所谓五脏之志过度,则劳伤本志。所以五志所伤,皆为热。而阳动阴静,故形神劳、则燥不宁,静则清平。所以说上善若水,下愚若火。所以病笑者,火之甚也。而五志过极,皆为火也。
所以《病原式》中说,诸风掉眩,属肝火之动;诸气愤郁,属肺火之升;诸湿肿满,属脾火之盛;诸痛疮痒,属心火之用。所谓火之为病,皆出于脏腑。所以病湿热相、火者多。诸病寻痰火,而痰火生异证。
痰有十因的意思是,痰不自生,生必有故,或因风,或因寒,或因热,或因湿,或因暑,或因燥,或因酒积,或因食积,或因脾虚,或因肾虚。所以临床要注意分辨病因,才能有效治疗;
而气有九论,也就是中医所谓的九气: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炅、惊、劳、思,统称为“九气”。
气为一身之主,如果内无七情所伤,而外无寒暑所犯,那人就不会生病。而如果七情之所干,寒暑之所感,就会气变乱而百病生。所以《内经》中说: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滞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,寒则气收,暑则气泄,九气不同,为症亦异;
《素问》中说,百病生于气也;而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九气者,谓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热、忧、劳、思。因此九事而伤动于气。一为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,或食而气逆;二为喜则其气缓,荣卫通利,故气缓;三曰悲则气消,因为悲则使心急,肺布叶举,就会导致上焦不通,热气在内,固气消也;四为恐则气下,恐则精却,精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气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;五为寒则气收,因为聚寒使经涩,使气不散也;六曰热则腠理开,腠理开则荣卫通,汗大泄;七曰忧则气乱,气乱则心无所寄,神无所归,虚无所定,故为气乱;八曰劳则气耗,气耗则喘且汗,外内皆越,故气耗也;九曰思则气结,气结则心有所止,故气留而不行。
中医临床,都是以气之虚实论之;而实者,邪气实也。虚者,正气虚也。所以气虚为病,或精神短少,或倦怠嗜卧,或少进饮食,或眩晕,或自汗,或泄泻,或遗脱之病等等。
所以寒者,散寒为先;热者,清热为主。痰者,利痰为要;食者,消食;目的就是消其邪气,则正气自通;
丹溪心法中说:诸痛不可补气,气旺则其痛愈甚。所以也不能单纯的血病治气,气病治血,痰病治食,食病治痰,因为会导致病根不去,反损正气;所以要以补气为主,去邪为辅。
郁有六名,就是中医所谓的六郁,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是朱丹溪综合六淫、七情等内、外病因论,把郁证分为气郁、血郁、痰郁、湿郁、火郁、食郁。要点是以外感、内伤导致的气郁为先,而其他郁证相因为病;所谓气郁而湿滞,湿滞而成热,热郁而成痰,痰滞而血不行,血滞而食不化,所以就成六郁。而六郁又可以转化兼夹,又以气郁、痰郁、血郁三者为要。
《丹溪心法·六郁》中说:“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。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。故人生诸病,多生于郁”;强调气、血的郁滞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。
明代的《医学正传》说,“夫所谓六郁者,气、湿、热、痰、血、食六者是也,或七情之抑遏,或寒热之交侵,故为九气怫郁之候。或雨湿之侵凌,或酒浆之积聚,故为留饮湿郁之疾。如热郁而成痰,痰郁而成癖,血郁而成癥,食郁而痞满,此必然之理也。又气郁而湿滞,湿滞而成热,热郁而成痰,痰滞而血不行,血滞而食不消化,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。
所以诸病多有兼郁者,或郁久而生病,或病久而生郁;所以凡治病,必以郁法参而治之。
比如气郁的表现是胸胁痛、脉沉涩。血郁是四肢无力、能食、便红、脉沉。而湿郁是周身走痛,或关节痛,遇阴寒则发,脉沉细缓。热郁是尿赤,脉沉而数。而食郁的表现是嗳酸饱满,不喜饮食,人迎脉平,气口脉盛。痰郁的表现是动则喘满,寸口脉沉滑。所以临床要注意辩证。
第六、疟犯暑风,更兼痰食;痢因湿热,及受积停。
疟犯暑风,出自于《内经》,所谓夏伤于暑,秋必疟疾。《内经》中又说:疟发时,耳聋胁痛,寒热往来,口苦而呕,脉弦者名风疟;独寒无热,脉迟者,名曰牝疟;独热无寒、脉数者,名曰瘅疟;先寒后热,腰背头项疼痛者,名曰寒疟;先热后寒,邪气与汗皆出者,名曰湿疟;一身尽痛,手足沉重,寒多热少,脉濡者,名曰湿疟;口苦咽干,大小便赤涩,热多寒少,脉数者,名曰暑疟;微劳即发,连绵不止者,为劳疟;而因山岚海瘴,乍寒乍热者,就是瘴疟;
而更兼痰食,是指疟疾还有因饮食饥饱,伤胃而成者,也叫胃疟;痰多胸满,发时昏乱,谵语,脉弦滑者,名曰痰疟;胸膈不宽,恶闻食气,脉实者,名曰食疟;
治疗疟疾,要谨记无汗要有汗,以散邪为主;有汗要无汗,以正气为本;而疟脉自弦,弦数多热宜清之,弦迟多寒宜温之;迟紧者下之,浮大者吐之。弦短者伤食,弦滑者多痰,脉微则为虚,代则为死。
而痢疾之症,一般都是里急后重,或血、或脓、或脓血相杂,或痛、或不痛。病因不外湿、热和食积。
所谓痢疾之症伤于气分,痢下则白;伤于血分,痢下则赤;气血俱伤的,则赤白相杂。那下痢之脉,微小者吉,浮洪者凶,滑大者吉,弦急者凶。所以说痢因湿热,及受积停。所以痢疾的主要症状表现,就是发热乏力、腹部胀痛、腹泻水便等。
第七、 呕吐者,胃气逆而不下;泄泻者,脾气伤而不平。
所谓有声者为呕,有物者为吐。声者,气与火也,物者,痰与食也。呕吐症,或为寒气所中,或为暑气相干,或者恼怒气逆,或饮食过伤,或蛔虫作痛,或久痛胃虚,皆能令人呕吐。而呕吐的病位主要在胃部,但和肝脾密切相关,主要的病机就是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。所以说呕吐者,胃气逆而不下;
其实呕吐的病理特征有虚实两种,实证是外邪、食滞、痰饮、肝火,甚至胃气调节不平衡,气反作呕;而虚证是肠胃气阴虚,运输紊乱,气逆而作呕。当然呕吐初病多实,呕吐的时间长,容易损伤肠胃;而脾胃虚寒,又可以由实转虚。还有一种情况是脾胃虚寒,又因食滞等原因导致发病,就会转化为虚实夹杂。
所谓泄泻之病,四时感受不同。或因风、寒、湿所干,或因七情饮食所犯,动伤脾气,故作泄泻。所以才说脾气伤而不平;
而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因为胃是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,脾健胃和,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,以行营卫。但如果饮食失节,起居不时,导致脾胃受伤,就会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脾弱而精气不能输化,就会导致发病。
脾强者,滞去即愈,所以脾强者宜清宜利,可逐可攻。而脾弱者,是因为脾虚所以易泻,因为泻所以更虚,那就会气随泻去,而气去则阳衰,阳衰则寒从中生;而阴寒性降,下必伤及肾,故泻多者必亡阴,也是亡其阴中之阳。
霍乱脾寒,伤食所致;痞满脾倦,积湿而成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霍乱基本上都是因为风寒暑热和饮食生冷诸邪混合进攻,身体之正气抵挡不住邪之挥霍撩乱。如果是发热,头痛,身疼,恶寒,就是邪在表;而吐利,则邪在里。如果表里皆病,风寒暑热诸证混杂,就叫霍乱。那所谓霍乱者,邪袭上焦则吐,邪袭下焦则利,邪袭中焦则又吐又利。轻者为吐泻,重者为霍乱。轻者可自愈,重者才须治。
所谓卒然心腹疼痛,上吐下泻,为湿霍乱;而腹绞痛,欲吐不吐,欲泻不泻者,就是干霍乱。霍乱有寒热二种,属寒者吐利腥秽,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,脉沉而迟,四肢厥冷,腹痛,不喜饮水,此为阴邪胜。而属热者,吐利、烦热、有汗、口渴欲饮凉水,脉沉而数,四肢温暖,此为阳邪胜。
霍乱的发热、头痛、身疼、恶寒,虽然证似伤寒,但又和伤寒有别。临床就要注意分辨。
而所谓痞满者,非痞块之痞也,而是胸中痞闷而不舒畅也。主要是因为脾倦不能运化饮食,所以导致酿成痰饮,积湿留于胃脘而觉痞闷;所以临床就要注意分辨。
呃逆者,胃气之不顺;咳嗽者,肺气之不清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不管呃逆还是干呕,病机都是因为胃气上逆;虽然都有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,但呃逆的特点是气从膈间上逆,气冲喉间,其声短促而频;而干呕的特点是胃气上逆,冲咽而出,其声长而浊,多伴恶心,属于呕吐病;所以二者并不难鉴别。
而嗳气和呃逆,虽然也同属胃气上逆,有声无物之证;但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,令人不能自制;而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,一般多可自控。
呃逆有轻重之分,轻者一般不需治疗;如果是暂时性的气逆而作,无反复发作史,也没有明显兼证的,就是轻症;而如果呃逆反复发作,持续时间也比较长,兼证也很明显,就属重症。那年老正虚者,或者重病后期和急危患者,呃逆会时断时续,呃声低微,气不得续,饮食难进,脉细沉弱,这种情况就是元气衰败、胃气将绝的危重证。
呃逆辩证,首辨寒热虚实,如果呃声沉缓有力,胃脘不舒,得热则减,遇寒则甚,面青肢冷,舌苔白滑,就多为寒证;而如果呃声响亮,声高短促,胃脘灼热,口臭烦渴,面色红赤,便秘,舌苔黄厚,就多为热证;呃声时断时续,呃声低长,气出无力,脉虚弱者,就多为虚证;而呃逆初起,呃声响亮,声频有力,连续发作,脉实者,就多为实证;
所以呃逆之证,基本上都是胃气上逆动膈而成,所以治疗原则就是理气和胃、降逆止呃,要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,分别施以祛寒、清热、补虚和泻实之法,而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,则要救护胃气为要。
咳嗽,是肺系病的常见症候;因肺为娇脏,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,如果卫外机能不固,就容易感受六淫之邪;因为外界的气候冷热变化,会导致外邪由表而入,影响肺气宣肃而导致咳嗽;咳嗽一般初起病位在肺,病机为肺失宣肃,所以才有咳嗽者,肺气之不清之说;
当然咳嗽虽然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,但历代皆有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之说,所以咳嗽也不仅是肺脏疾病的表现,如果其他器官有病累及肺时,也可以发生咳嗽;
比如脾虚生痰,痰阻气道,影响肺气出入而致气逆,就会导致咳嗽;因为肺脾两虚,气不化津,则痰湿更易滋生。而如果禀赋不足,素体虚弱,又外感咳嗽日久不愈,就会耗伤气阴,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。
而痰湿蕴肺,遇外邪侵袭,就会转从热化而痰热内蕴,肺失清肃,就会发生痰热咳嗽;而外感风热化火入里,炼液成痰,痰随气逆,故咳嗽痰多,稠粘难咯;那气火上升,里热熏蒸,就会导致面红唇赤,口苦作渴,烦躁不宁;
嗳气皆由于痰火,咽酸尽为乎食停。中满臌胀者,脾虚不运;噎膈反胃者,气食相凝。喘急有虚有实。痉症有阴有阳。五积六聚,总是气凝其痰血。五劳六极,皆是火烁乎天真。吐血出于胃腑,衄血本乎肺经。痰涎血,属于脾脏;咯唾血,属于肾经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:
第八、牙宣者,阳明之热极;舌衄者,少阴之火生。腹中窄狭,而痰火各别;胸中烦热,而虚实可分。
第九、惊悸,痰迷恐惧所致;健忘,血少忧郁而成。癫狂者,分心肝之热极;痫症者,寻痰火之重轻。
第十、便浊有赤白之异,汗出有自盗之名。
十一、九种心疼,痛在胃脘;七般疝气,病在厥阴。胁痛有两边之别,头风有左右之分。腰痛肾虚而或闪挫,腹痛寒气而或食停。痿症不足与湿热,痹症寒湿与风乘。
十二、四种遗精,心肾不能既济;五般黄疸,湿热熏蒸而成。眩晕者无痰不作,消渴者无火不生。
十三、不寐者,痰火旺而血少;多睡者,脾胃倦而神昏。大便秘乃血液燥结,小便闭乃气滞不行。
十四、痔疾、肠风湿热所致,发斑、瘾疹风热所成。耳聋者肾虚之故,目疾者肝火之因。齿疼乃胃热虫蛀,喉痹乃火动痰生。鼻塞者肺气之不利,口疮者脾火之游行。
十五、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,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。带下沙淋由于湿热,崩漏下血为损任冲。胎孕不安治有二理,产后发热原有七因。
看方犹看律,用药如用兵,机无轻发,学贵专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