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方和八法,一直都是中医内科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。七方是以方剂中用药的多少,和疗效的快慢而分为大方、小方、缓方、急方、奇方、偶方和复方。
大方的意思是指病邪强盛,所以要用大方克制和治疗,比如用下法和汗法。当然用大方要考虑正气是否能够胜任,因为大下伤阴,大汗亡阳,所以不能因为要去邪而伤及正气。
而小方是指药力比较轻的方剂,或者是根据大方减小其制。
缓方一般是用来治疗慢性病和虚症,因为不能急攻,所以要用药力缓和的方剂长期调养。
而急方和缓方相对,一般是因为病势危急才用急方,所谓急症用急方,药力宜专而药量宜重,而且基本上都是和大方结合运用。
而奇方是专一的意思。比如病因只有一个,就可以只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。因为药力专一,所以叫奇方。但奇方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单味药,有时也有臣药或者佐药来配合治疗。
偶方的意思,就是双方兼顾。比如同时有两个病因,就要用两种君药治疗,比如汗下兼施,或者攻补并用。
复方就是复杂和重复的意思,一般是指病因较多,或者是病情比较复杂,就需要用复方来治疗。
所以七方是中药方剂组成的重要法则,而具体运用的原则,就是中医的内治八法,也就是汗和下吐、温清消补。
八法最早是出自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,所谓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。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其高者,因而越之。其下者,引而竭之。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。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。
而现代中医所谓的内治八法,其实是清代的程钟龄,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总结而来。
所以《医学心悟》中说,论病之源,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。论病之情,则以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八字统之。而治病之方,则以汗和下吐、温清消补八法尽之。
而医家临证运用八法的原则,就是汗而勿伤、下而勿损、温而勿燥、寒而勿凝、消而勿伐、补而勿滞、和而勿泛、吐而勿缓。
第一、汗而勿伤。
汗法多用于外感表证,所谓邪在皮毛,汗而发之。所以透邪外出,就要用汗法。所谓当汗而汗,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。当汗不汗,则病邪由表入里。不当汗而汗即为误汗,而大汗伤阳,过汗则伤阴耗液。所以才说汗而勿伤。
下而勿损。
下法属攻法,所谓病邪在里者攻之,无论伤寒、温病、内伤杂病,凡有里实者,治需攻下。
下法又有寒下、温下、润下和攻补兼施之别,所谓毒火宜急,风火宜疏、燥火宜润、食积宜消下,瘀血宜通下,水火互结宜导下。但如果下法太过则伤阴,苦寒太过又会损伤胃阳,所以才说下而勿损。
第三,温而勿燥。
温法,就是所谓的寒则热之。临床也有温散、温补、温热之别。既有平和之温,也有燥热之温。既有温中祛寒、回阳救逆、温经散寒。也有温化寒湿、温化寒痰、温补肾阳等等。
所谓阴盛则寒,阳虚亦寒。形寒饮冷为伤寒,寒邪入脏为中寒,而阳虚生寒则为虚寒。医家临床就要具体分析,寒在何脏,虚在何脏,也就是要辨证求本。而温法的要诀,就是温而勿燥,勿伤其津。
第四,寒而勿凝。
中医理论认为,阳盛则热,热之极则为火。临床又分为表热、里热、实热、实火、郁热、郁火等,而阴虚则热者属虚热。
清法大致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、清营凉血、清热祛暑、清肝逐湿、清肺化痰等等。所以清法就是热则清之,临床多用于外感热病。所谓表证发热,散而清之,也就是火郁发之。而七情气结,郁火内发,就要辨脏用药,注意顾及脾胃,才能做到凉而勿伤,寒而勿凝。
消而勿伐。
消法是指消食导滞、行气活血、化痰利水等,比如《素问至真要大论》中所说的结者散之、坚者削之,就是指消法。
因为消法临床多用克伐之药,所以要注意消而勿伐,要辨明病之所在,兼顾体质强弱,或是先消后补、或是先补后消、或是消补兼施。比如冷食所伤,要温而消之。而食积化热,就要消而清之。所以要注意消而勿伐。
第六、补而勿滞。
补法多用于虚证,而虚者为正气虚。所以虚则补之,就是补其不足。所谓阳虚不补则气日消,阴虚不补则血日耗。而补则为助、为扶持。所以损其肺者益其气,损其心者和其营卫。损其脾胃者,则调其饮食、适其寒温。损其肝者缓其中,损其肾者益其精。
而因为阴阳互根互生,相互克制,脏腑也各有生克,所以就要虚则补其母。比如肺虚补脾、脾虚则补命门之火,肝虚补肾,而血脱者补气。
但是也要注意虚有新久、补有缓急。而气以通为补,血又以和为补。目的就是气机流通,血行流畅。这也就是所谓的补而勿滞。
第七、和而勿泛。
所谓和者,缓和、疏解。临床有寒热并用、补泻合剂、表里双解、苦辛分消、调和气血等。在表者和而兼汗,在里者和而兼下。当然临床还有和而兼温、和而兼消、和而兼补之别。
在中医理论中虽有不和者使之和,不平者使之平之说。但也要注意和而有据,不可泛用和解之法,以免贻误病机。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而勿泛。
第八、吐而勿缓。
所谓吐者,在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,其高者引而越之。一般是用于危急之证。比如风痰郁火壅塞,或者食停胸膈、不能消化。中风不语、痰饮壅盛。燥狂癫痫、痰闭清窍,就要急用吐法。所以才说吐而勿缓。
大体来说,中医内治八法,基本上能囊括表里、寒热、虚实等不同症候。临床也多有数法并用,而数法并用又各有主次轻重之分,所以虽为八法,但配合之后又灵活多变。中医也历来有一法之中、八法备焉,八法之中、百法备焉之说。
所以中医才说,八法统括各法,八方统括各方,苟得其要,临床即可究于无极,通于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