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轩岐立言,仲景立法,《内经》和《伤寒》即为后世医学之祖。所谓医学如海,茫无津涯,而不精于医者,又何敢侈口而谈医。不研求医术,又何以启迪后学?而医书自汉唐以来,不下数万卷,纷纭错杂,如不经指示,则医家又多望洋兴叹。
古人说转益多师是我师,易则易知,简则易能。但古人以医为师,故医之道行。而近世医家,鲜有能读《内经》者,却敢妄引经语,贻笑大方。又说医贵专门,古法行医者,各有专科。近世医家则今日从师,明日出道,内、外诸病皆敢诊治,实际却一无所长,不过是取门数之多,以博钱财而已。
所以欲为良医,必要考药性于神农,探病本于轩岐,采方书于仲景,旁搜而远览,则可知药性、四诊和辨证各有精义。
而医家欲明四诊,则望诊之时,须知五行五脏化生五色。所谓木青,火赤,土黄,金白,水黑,为五行所化之正色。而肝青,心赤,脾黄,肺白,肾黑,为五脏所化之正色。青而兼赤,赤而兼黄,黄而兼白,白而兼黑,黑而兼青,为五行五脏合化相生之变色,属不病之色。而青而兼白,白而兼赤,赤而兼黑,黑而兼黄,黄而兼青,为五行五脏合化相克之病色。
五色应四时,春气通肝,其色青。夏气通心,其色赤。秋气通肺,其色白。冬气通肾,其色黑。长夏四季之气通脾,其色黄。如春当青而反白,夏当赤而反黑,秋当白而反赤,冬当黑而反黄,长夏四季当黄而反青,皆属病色。
五色又宜合五脉和五气,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显彰于皮肤之外者,为五色。隐含于皮肤之中者,为五气,气色并至则无病。外见五色内无含映,属无色无气。所以在《内经》中说,色至气不至者死,气至色不至者生。
又说五色宜合五官,舌为心之官,舌赤者心之病。色深赤焦卷者邪实,色浅红滋短者正虚。鼻为肺之官,鼻白者肺之病。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,色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。目为肝之官,目青者肝之病。色深青者邪实,色浅青者正虚。口唇为脾之官,唇黄者脾之病。色深黄者邪实,色浅黄者正虚。耳为肾之官,耳黑者肾之病。色深黑者邪实,色浅黑者正虚。
五色又宜合五部,所以本部见五色,或浅淡不及,或深浓太过,皆为病色。比如鼻见黄本色,则为本经自病在邪,见白色为子盗母气之虚邪,见赤色为母助子气之实邪。
而黄、赤为阳色,主风主热。青、白、黑为阴色,主寒主痛。黑甚在脉则麻痹,在筋则拘挛。微黑之色,主肾病水寒。浅淡白色,主下血脱血,或者心不生血,血不荣于色。而痿黄色主虚病。两颧深红为赤色,主阴火上乘,虚损劳疾。
而五色又合五脏之病,所谓肝化青色,其病善怒。心化赤色,其病善喜。脾化黄色,其病善忧。肺化白色,其病善悲。肾化黑色,其病善恐。而五色又有顺逆,比如肝病见青色,属正病正色。若见黑色为母乘子。若见赤色,为子乘母。见黄色属病克色,见白色则是色克病。而病色深者为沉,主病在内。浊滞晦暗者,主久病、重病。色浅者为浮,主病在外。光泽明显者,主新病、轻病。
望诊又需辨目色,所谓目睛清莹者,神足不病。目光晦暗者,属神短将危之候。而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属危候。
辨舌又有要诀,所谓舌本赤色,津津如常者,邪在表。白苔而滑者,邪在半表半里。见黄苔而干燥,热已入里。苔黑而焦裂者,火极之热。苔黑软润而滑者,属水来克火之寒苔。而蓝色为白色之变,主寒。紫色为红色之变,主热。舌肿胀,舌焦干,舌生芒刺,舌苔黄燥者,皆主热。舌白润,舌黑滑者,皆主寒。而舌硬,舌强,舌卷,舌短缩者,皆属危候。而唇色黄者主脾病,唇色青黑则病危。鼻头色青者,腹中痛。鼻头色微黑者,有水气。鼻头色黄者,胸上有寒。鼻头色白者,主亡血。耳黑者主肾病,耳焦者为干死之证。
闻诊要明五声通五脏,声发于形,感于情。喜心所感为欣散之声,怒心所感为忿厉之声,哀心所感为悲嘶之声,乐心所感为舒缓之声,敬心所感为正肃之声,爱心所感为温和之声。
肝呼而声急者,病生于肝。心笑而声雄者,病生于心。脾歌而声漫者,病生于脾。肺哭而声促者,病生于肺。肾呻而声微者,病生于肾。
喘息肩摇者,属心中坚满,气无降路,所以逆冲而肩摇。息引胸中上气者,属气逆而生咳嗽。张口而短气者,是肺痿而胸满,清气奄塞。吸气微数者,是中焦盛实,肺气不降。中虚而吸数者,为气败而根绝。气逆于上焦则吸促,气逆于下焦则吸远,皆为中气已败,升降失职。而好言者热病,懒言者寒病。语言壮厉者为实证,语言轻微者属虚证。欲言而不能言者,中气已夺。而谵言妄语、不别亲疏者,神明已失。失音声重者,内火外寒。
所以医家望诊,必要明五色、五官、五气、五脏、五部和五音,做到辨证准确,诊断明确,方可下手调治。
中医有四诊,而望诊之外,最主要的就是问诊,问诊首先就要视五入以察病情。
因为肝主五色,肺主五声,而心主五臭。凡病者喜臭恶臭,皆主于心。喜焦者病生于心,喜香者病生于脾。喜腐者病生于肾,喜腥者病生于肺,喜臊者病生于肝。
脾主五味,病者喜味恶味,皆主于脾。所以喜甘者病生于脾。喜酸者病生于肝,喜苦者病生于心,喜辛者病生于肺,喜咸者病生于肾。
肾主五液,病者多液少液,皆主于肾。液出为唾者病生于肾,液出为汗者病生于心,液出为泪者病生于肝,液出为涎者病生于脾,液出为涕者病生于肺。
第二,问精神以察盛衰虚实,昼安者,是指日中则人气长,长则胜邪,故昼安。至夕则人气始衰,邪气始生而病势则深。夜半人气入脏,邪气独留于身而病势更甚。这也就是百病消长、邪正进退之理。所以病发作之时,精神为贵。如病至精神不衰,属正气实则邪气不能胜正。病至精神困弱,属正气虚,则正气不能胜邪。
第三,问昼夜起居以辨阴阳气血,比如昼则增剧烦热,而夜晚安静者,是气病而血不病。夜则增剧寒厥,而昼则安静者,是血病而气不病。而昼则寒厥,夜则烦热,不思饮食,则属阴阳交错。
第四,问饮食以辨寒热虚实。所谓食多气盛为常,食多气少,则属胃病火化,或者是新愈贪食而谷气未足。而食少气多,必是胃病不食,肺病气逆。而喜冷者,中必有热。喜热者,中必有寒。虚热则饮冷少,实热则饮冷多,虚寒则饮热少,实寒则饮热多。
第五、问大小便以辨寒热虚实。
大便闭者为实,如内外并无热证,则属阴结便闭。通者为虚,如内外并无寒证,则属阳实热利。小便之红、白,则主里之寒热。红者为热,而浅红、淡黄则为阴虚。白者为寒,白如米泔者,则为湿热所化。
十问要诀。
一问寒热二问汗,是要问寒热多寡,审阴阳、辨真假。问汗之有无,是要辨风寒、别虚实。
三问头身四问便,头痛为邪甚,不痛为正虚。暴眩为风、为火、为痰,渐眩是土虚气陷。问身者,一是审经络,二是一身重痛为邪甚,软弱为正虚。而问小便红白、多少,和大便秘溏,清谷、清水,都是要辨寒热虚实。
五问饮食六问胸,是问饮食以察其胃气之强弱。而浊气上干,则属胸满痛结,胸不痛而胀连心下者为痞气。
七聋八渴俱当辨,问聋者,杂病以聋为重,不聋为轻。问渴者,是因寒热虚实俱有渴,而口中和,索水不欲饮者为寒。口中热,引饮不休者为热。大渴谵语,不大便者为实。时欲饮水,二便通利者为虚。
九问旧病十问因,是要问旧病知其病史,问致病之因,以为用药之准。
十问之后就可服药参机变,所谓表里、寒热、补泻之中,用药自有神机变化之妙。而妇人以经为主,要问其有无迟速,以探病情,同时兼察是否有孕。
第七,切脉要诀。切脉者,要知以六脉候脏腑。
左寸候心、膻,右寸候肺、胸,左关候肝、胆,右关候脾、胃,左尺候左肾、小肠、膀胱,右尺候右肾、大肠。三部候三焦。
男女有异脉,男左脉大,女右脉大。男寸脉实,尺脉虚。女寸脉虚,尺脉实。
脉又有反关,反关脉者,脉不行于寸口,出列缺络入臂后,为手阳明大肠之经,因为不顺行关上,所以称为反关。人有一手反关,有两手反关,得于有生之初,而非病脉。
脉合呼吸,一呼一吸,合为一息。脉应四至或五至,为平脉和无病之脉。而三至为不及,六至为太过,皆属病脉。
脉占动止,寸口动脉,五十一止,合于经常、不病之脉。而四十动一止者,一脏无气。三十动一止者,二脏无气。二十动一止者,三脏无气。十动一止者,四脏无气。不满十动一止者,五脏无气。
五脏平脉者,心脉浮大而散,肺脉浮涩而短,肝脉沉弦而长,肾脉沉滑而软,脾脉和平而缓。四时平脉,就是所谓春脉弦,夏脉洪,秋脉浮,冬脉沉。
脉象又各有主病,浮脉为阳,为表,主六气风邪外因之病。浮而有力者表实,浮而无力表虚。又有浮迟者表冷,浮缓者风湿,浮濡者伤暑,浮散者虚极,浮洪者阳盛,浮大者阳实,浮细者气少,浮涩者血虚,浮数者风热,浮紧者风寒,浮弦者风饮,浮滑者风痰。
沉脉者为阴,为里,主七情气食、内因之病。沉大者里实,沉小者里虚,沉迟者里冷,沉缓者里湿,沉紧者冷痛,沉数者热极,沉涩者痹气,沉滑者痰食,沉伏者闭郁,沉弦者饮疾。
迟脉为阴,为脏,主寒痛。有力者为实寒,无力者为虚寒。数脉为阳,为腑,主热病。有力者为实热,无力者为虚热,数而兼细者为伤阴。滑脉主痰疾,见于左关为风痰,见于右关为痰食,见于寸者为吐逆,见于尺者为便脓血。
涩脉主湿痹。两尺见之,伤精伤血。两寸见之,汗多津伤。两关见之,噎膈反胃。缓脉和缓主正复,怠缓主中湿。紧脉主寒痛。长脉主气治。短脉主气伤。虚脉主诸虚。实脉主诸实。大脉主邪气进。小脉主正气衰。洪脉主热实。细脉主寒虚。弦脉主停饮。
寸弦为阴乘阳,主头痛。尺弦为阴乘阴,主腹痛。芤脉主失血。濡脉主阳虚。弱脉主阴虚。革脉主亡血伤精,半产崩带。牢脉主疝瘕,和心腹寒冷疼痛。促脉主阳盛而郁。结脉主阴盛而凝。散脉主气泄而虚。伏脉主气郁而闭。
动脉者,阴阳相搏,主诸痛。而阳动主发热惊狂,阴动主汗出血崩。代脉主真气绝而不续。
诊脉要决:
临床诊脉有七诊,一静其心、存其神,二忘外意、无思虑。三匀呼吸、定其气。四以轻指探腑脉,五以重指取胃气,六者重指取脏脉,七者察脉之往来。所谓七诊,用功不在临时而在平时。医家需将心神尽附指端,探脏腑、取胃气,察脉之往来,方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。
黄钟律管候天地之节气,气口作脉候人身之动气,黄钟、气口之数皆为九分,所以脉动阳浮九分,阴得一寸。黄钟者,气之先兆,可测天地之节候。气口者,脉之要会,能知人命之死生。寸口者,为手太阴之动脉。所以《难经》中说,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。
《脉要精微篇》中说,六部之脉,候之寸、关、尺。左寸以候心,左关以候肝,左尺以候肾。右寸以候肺,右关以候脾,右尺以候命门,六部各有所属。之所以有六部之分,是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,肝和胆相表里,肾和膀胱相表里,肺和大肠相表里,脾和胃相表里,而形质相配,气脉自然相通。
医家持脉,必要先看至数,人之五脏虽不可见,但呼出者心肺,心一至,肺一至。吸入者肝肾,肝一至,肾一至。而一呼一吸之间,脉来四至,名为一息。脾土旺四季,是为平脉,所以才说有胃气者生。而脉贵有神,无病之脉,不求神而神在,以缓为有神。缓者,胃气之缓。
天地之气,分寄四时,化生万物。春木、夏火、秋金、冬水,土通旺四季。人得天地之气以生,所以春为肝木,脉弦。夏为心火,脉洪。秋为肺金,脉毛。冬为肾水,脉石。而胃气属土,其脉从容和缓,默运于春夏秋冬,流畅贯通,生生不已。
诊脉须明浮、沉、迟、数四大纲。浮者,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。浮紧伤寒,浮虚伤暑,浮数伤风,浮迟伤湿。里病而浮者,多属阴虚。浮而绵软葱空者,多为失血。
沉者,沉居筋骨有似无,着骨推筋仔细摩。有病而沉兼别脉,沉而无病世人多。而沉迟痼冷,沉数内热,沉滑痰积,沉紧冷痛。也多有无病而脉沉者。
迟者为阳不胜阴,脉来不及。迟惟三至欲亡阳,好与医家仔细详。总是沉寒侵脏腑,只宜温药不宜凉。浮迟表寒,沉迟里寒,有力积寒,无力虚寒。迟为内病者,温养阳刚。迟为外病者,温消阴翳。迟为缓病缠绵者,温补元气。迟为急病驰骤者,温散客邪。
数为阴不胜阳。五行之中,金木水土各居其一,而火有肾火,有肝火,有心火,有肺火、有脾火。风热而炽,则为风火。寒郁而热,则为寒火。暑伤而温,则为暑火。湿积而蒸,则为湿火。燥过而枯,则为燥火。又有无根之火、痰结之火、血燥之火。所以才说无病不有火,无火不脉数。必要区别内外,以脉证病,以病证脉。
诊脉阴阳相对。比如微和细对,微为阳弱欲绝,细乃阴虚至极。微脉有如无,阳微将欲绝。细脉一丝牵,真阴将失守。
虚又和实对,实为邪气实,虚乃本气虚。虚脉大而松,迟柔力少充。多因伤暑毒,或是血虚空。实脉大而圆,依稀隐带弦。三焦由热郁,夜静语犹颠。
长和短对,寸、关、尺为脉之本位,长则过本位,短则不及本位。所以欲辨长短,先明本位。长脉怕绳牵,柔和乃十全。迢迢过本位,气理病将痊。短脉者,酒伤神欲散,食宿气难舒。
弦和弱对,弦为脉之有力,弱为脉之无力。滑又和涩对,所谓滑脉走如珠,往来极流利。气虚多生痰,女得反为吉。而涩脉往来艰,参差应指端。只缘精血少,时热或纯寒。
芤和革对,虚而空者为芤,实而空者为革。紧又和散对,紧如转索,散似飞花。散为松之极,紧为聚之极。
濡和牢对,浮之轻者为濡,沉之重者为牢。濡脉按须轻,萍浮水面生。牢脉实而坚,常居沉伏边。
洪又和伏对,浮之最者为洪,沉之隐者为伏。洪脉胀兼呕,阴虚火上浮。所以《内经》中说,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
呕者,初起为寒,郁则为热。又说诸逆上冲,皆属于火。所以阴虚阳盛者脉多洪。伏脉症宜分,伤寒酿汗深。浮沉俱不得,着骨始能寻。
结和促对,迟而一止为结,数而一止为促。迟为寒结,属寒之极。数为热促,为热之至。结脉迟中止,阳微一片寒。诸般阴积症,温补或平安。促脉形同数,须从一止看。阴衰阳独甚,泄热只宜寒。
动又和代对,动则独胜为阳,代则中止为阴。动代变迁,而阴阳迭见。
四诊须要明阴阳之道,所谓阳动阴静,阳刚阴柔,阳施阴受,阳升阴降,阳前阴后,阳上阴下,阳左阴右。数者为阳,迟者为阴。表者为阳,里者为阴,至者为阳,去者为阴,进者为阳,退者为阴,发生者为阳,收藏者为阴。阳之行速,阴之行迟,故阴阳并交者,必阳先至而阴后至,所以持诊要察阴阳先后而测其精要,追阴阳之变而取虚实之要。
因不知左右,则不明升降之理。不知上下,则不明清浊之宜。不知先后,则不知缓急之用。
临床切脉,需要察神、色、声、音,观形、体、逆、顺。候八节、八风之正邪以察其表,审五脏、五形之部位以察其里。方可下手诊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