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、窃谓臣虽小道,乃寄死生,最要变通,不宜固执。明药、脉、病、治之理;悉望、闻、问、切之情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我虽然医术不精,但也知道医家可决患者的生死,所以治疗疾病就一定要在谨守医理的前提下,采取对患者最有利的疗法,千万不能固守一端,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。但要想治疗有效,就一定要通医理,明药性,要遵循脉、因、证、治的原则,以四诊合参准确诊断,才能做到明晰病因和病机,正确辨证论治。
第二、药推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和之气。辛、甘、淡、苦、酸、咸之味,升、降、浮、沉之性,宣、通、泻、补之能;脉究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涩之形,表、里、寒,热、实、虚之应,阿阿嫩柳之和,弦、钩、毛、石之顺。药用君,臣、佐、使。脉分老、幼、瘦、肥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要想治疗有效,用药就要辨四气,明五味。要明晰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,才能正确发挥药物宣通补泻的作用。而要想明确诊断,就要通晓脉理,才能正确诊断出表里、寒热和虚实之证。而要想有效治疗,一是要根据诊断的结果来遣药,二是要根据药物的君臣佐使组方,三是要考虑病人的体质,才能有比较好的疗效。
第三、药乃天地之精,药宜切病,脉者气血之表,脉贵有神。病有外感、内伤,风、寒、暑、热、燥、火之机,治用宣、通、泻、补、滑、涩、湿、燥、重、轻之剂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药虽然是天地之精,但如果药不对症,就不仅治不好病,还会伤害病人。而诊脉看似简单,却要明晰脉理乃是病理之表现,医家要以脉象来判断病患的情况,和准确推测愈后。所以通过诊脉,就能分辨病人到底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。而有效治疗的前提,就是要明晰风寒暑湿燥火的病机,才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剂来治疗。
第四、外感异乎内伤,寒证不同热证。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,寒证可温而热证可清。补泻得宜,须臾病愈;清温失度,顷刻人亡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外感病和内伤病是不同的,寒证和热证的区别也很大,因为病位和病性都不同。所以治疗外感病,要谨记外感多实证,所以治疗就要实则泻之。而内伤病多虚,治疗就要虚则补之。而病性属寒,治则温之。病性属热,治则清之。如果补泻运用得当,疾病就会很快痊愈。但如果病性诊断错误,温清失度,就会对病人造成很大伤害。
第五、外感风寒,宜分经而解散;内伤饮食,可调胃以消熔。胃阳主气司纳受,阳常有余;脾阴主血司运化,阴常不足。胃乃六腑之本,脾为五脏之源。胃气弱则百病生,脾阴足而万邪息。调理脾胃,为医中之王道,节戒饮食,乃却病之良方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是外感风寒致病,治疗就要以六经来辨证,才能有效治疗,总体以解表散寒为宜。而内伤病如食积、痰饮和水停之病,治疗原则就以消和下为主。因为胃阳主气,胃主受纳,所以阳气充足。而脾主运化主血,很容易阴气不足。如果胃和脾不出问题,人就不会生病。而如果胃气虚就会百病丛生,脾阴足人就不会生病。所以调理脾胃,乃是医者王道。而饮食有度,善于养身,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。
第六、病多寒冷郁气,气郁发热,或出七情动火,火动生痰,有因行脏动静以伤暑邪,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,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,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。制伏相火,要滋养其真阴;祛除湿热,须燥补其脾胃。外湿宜表散,内湿宜淡渗。阳暑可清热,阴暑可散寒。寻火寻痰,分多分少而治;究表究里,或汗或下而施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人之所以会生病,不外乎外感风寒湿诸邪,由表入里,气血淤滞而气郁化火,或因七情而发。因为七情病变外发就会扰乱五脏气机,导致气机逆乱,发生病变。而七情内发则精气先虚,或郁邪内扰,伤津而生痰。而七情病变,五志过极,耗气伤津则易感暑邪,又因居于湿地而感湿邪,又有过食肥甘而食积伤及脾胃,还有房事或者操劳过度,都可以导致肾精亏耗、肾阴不足,则相火偏亢。所以要滋阴以制相火,祛湿以补脾,消食以和胃。
外感寒湿,就要解表散寒。湿浊内生,就要渗水利湿。外感阳暑则清热,而阴暑就要散寒。而治痰宜吐,以行痰为主。但要分辨痰和火。所谓有火者,以凉药清其心。而有痰者,就要用吐药。而治疗风寒和食积,就要分清表证和里证,分别以汗法和下法治疗。
第七、痰因火动,治火为先。火因气生,理气为本。治火,轻者可降,重者从其性而升消。理气,微则宜调,甚则究其源而发散。实火可泻,或泻表而或泻里。虚火宜补,或补阴而或补阳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治痰就要先治火,因为火是气机淤滞而生,所以治火又该先理气。而治火的原则是,病情比较轻的,比如外感热邪而内郁的,就可以解表发汗而散之。但如果是火郁于内,只用苦寒沉降的药,治疗效果就不好,所以就要用升浮之药,再佐以甘温之药,顺火性而治,也就是所谓的升而消之。
而理气之法,就是病轻者调气,病重者要审症求因,辨明病机,再以发散之法来治疗。
治火就要注意,实证用泻法,但要分清表证和里证。而虚证就要以补法为治则,所谓阴盛者补阳,而阳盛则补阴。
第八、暴病之谓火,怪病之谓痰。寒热湿燥风,五痰有异。温清燥润散,五治不同。有因火而生痰,有因痰而生火。或郁久而成病,或病久而成郁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五郁当分;泄、折、达、发、夺,五法宜审。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,则耗气耗血以致虚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急性发作,来势比较猛的病,一般都是心火导致,所谓急火攻心,故有暴病。而痰会阻滞气机,导致局部胀闷。也可以阻碍血行,则痰瘀相兼。痰滞在肺,就会导致肺失宣肃,痰阻于心,也会导致心血不畅。痰停于胃,就会导致胃失和降,胃脘痞满。上犯于头,又会阻滞清阳,导致头重头胀和眩晕等。而痰气结于咽喉,又可见咽中梗阻。而痰阻经络,就会导致肢体麻木,或者半身不遂等等。所以说怪病之谓痰。
而寒热湿燥风,五痰有异,这句话的意思是,中医通常把痰分为寒痰、风痰、热痰、湿痰和燥痰等。因为寒痰是寒邪犯肺,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。而风痰是风邪侵肺而起。热痰是热邪侵肺或者先受风邪或寒邪,发高热后津液烧灼而起。湿痰是湿邪侵入人体,使肺、脾功能失调,或者是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。而燥痰是因为气候干燥、燥邪侵肺而起。所以说五痰有异。
因为五痰有异,病因和病机也都有所不同,所以就要根据病因和病机,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也就是所谓的寒者温之,浊者清之,湿者燥之,燥者润之,风则散之。这也就是五治不同。
为什么五治不同呢,因为有因火而生痰,也有因痰而生火。所以治痰的原则就要先治火,又因为火是气机淤滞而生,或者是郁久而成病,或病久而成郁,所以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同的。但总体来说,治火就要先治郁,治郁就要先理气。
因为治郁要先理气,所以就要搞清五郁。《景岳全书》中说,五郁,是指五行之化,气运如有乖和,则生五郁之病。分为木郁、火郁、土郁、金郁、水郁。所以治疗就要木郁达之,火郁发之,土郁夺之,金郁泄之,水郁折之。
而气病者,忧思所生也。所谓心有所存,神有所止,气留而不行,故结于内。因为肝失条达,疏泄失常,故气机郁滞不畅。气郁则湿不化,湿郁则生痰,而致痰气郁结;气郁日久,由气及血而致血郁,又可进而化火等。而肝郁抑脾,则饮食渐减,生化泛源,则气血不足。心脾失养,则郁火暗耗营血,阴虚火旺。心病及肾,而致心肾阴虚。所以说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,则耗气耗血以致虚。
第九、病有微甚,治有逆从。微则逆治,甚则从攻。病有本标,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。法分攻补,虚而用补,实而用攻,少壮新邪,专攻是则.老衰久病,兼补为规。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,陈症或荡涤而或销熔。
病有缓急,治疗就要讲究方法,根据情况采取正治或者反治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,逆者正治,从者反治。又说微者逆之,甚者从之。那微者逆之的意思是病情较轻的,就要逆其病气而治,也就是采用与病气相对的药物治疗,也叫正治。而甚者从之的意思是对病情比较复杂或者病势比较重的,就要顺从其病气而治。也就是所谓的从者反治。而所谓反治法,就是热因寒用,寒因热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
所以以热治寒,以寒治热,既是正治,也是逆冶。而以热治热,以寒治寒,既是反治,也是从治。
而疾病有标本之别,临床就要注意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。治疗原则就是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。年轻的患者因为正气未虚,治疗可以急攻。而年老体虚的患者,就要攻补兼施。因为久病必然体虚,气机不畅又会致郁,所以就要补虚解郁。
陈症或荡涤而或销熔这句,是说疑难病的特点是病邪胶着、病性错杂、病位深、病势重。如果是气滞、血瘀、痰凝、食积、水蓄、饮停等导致的,就可以或攻或补、或下或吐或清而治。而肝郁、络阻、痞结、毒留等,就需要针对病邪、病性、病位和病势来治疗,因为虚有气、血、阴、阳、津、液、精、髓之虚;而实有寒、热、风、湿、燥、火、气郁、瘀血、痰浊、毒邪等,所以治疗疑难病危重症,阴阳两虚者补其阳,阳生而阴长,久病则补虚而兼解郁滞,既要荡涤肠胃而泻之,又要推陈致新以补之,才能消除病邪,使疾病向愈。
第十、积在胃肠,可下而愈,块居经络,宜消而痊。女人气滞于血,宜开血而行气;男子阳多乎阴,阴以配阳。
食积者,可以用下法来治疗。瘀血阻滞经络的,就要活血化瘀,其病自愈。而女子气滞于血的,要活血而行气。而男子阳气较盛,就要补阴而制阳,不使阳气太过。
气病、血病,二者当分;阳虚、阴虚,两般勿紊。阳虚气病,昼重而夜轻;血病阴虚,昼轻而夜重。阳虚生寒,寒生湿,湿生热;阴虚生火,火生燥,燥生风。阳盛阴虚则生火,火逼血而错经妄行;阴盛阳虚则生寒,寒滞气而周身浮肿。阳虚畏外寒,阴虚生内热。补阳补气,用甘温之品;滋阴滋血,以苦寒之流。调气贵用辛凉,和血必须辛热。阳气为阴血之引导,阴血乃阳气之根本。阳虚补阳,而阴虚滋阴;气病调气,而血病和血。阴阳两虚,惟补其阳,阳生而阴长。
第十一、气病和血病,临床要注意分辨,阳虚和阴虚不同,也不能混淆。因为阳虚致病的,特点是昼重而夜轻,而血病恰恰相反。因为阳虚则生寒,寒则生湿,湿邪由表入里则化为内热。而阴虚则生火,内火盛则生燥,燥化伤津则生内风。所以阳盛阴虚而生火,火盛则会扰乱气血运行。
而阴盛阳虚则生寒,寒邪入里也会阻滞气血运行,而导致周身浮肿。所以阳虚者感受风寒就最易发病,而阴虚者因为不能制阳,所以就会内热炽盛,导致发病。所以就要用甘温之药补阳兼补气。要以苦寒之药滋阴补血。而调气要用辛凉之药,因为气郁则发热,就要用辛凉之药以散之。而和血必须辛热这句的意思,是因为血属阴,血淤则作痛,所以就要用辛热之药以开之。
因为阳气引导阴血运行,而阴血是阳气之根本,所以阴阳气血失调,就会百病丛生。所以阳虚者补阳,阴虚则滋阴,而气病者调气,血病者和血。而如果是阴阳两虚的,因为阳生则阴长,所以就要先补阳气,才有效果。
第十二、气血俱病,只调其气,气行而血随。藏冰发冰,以节阳气之燔。滋水养水,以制心火之亢。火降水升,斯人无病,阴平阳秘,我体常春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人之生,以气血为本;而人之病,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。所以《医宗必读·医论图说》中说,气血者,人之所赖以生者也。《景岳全书》中也说,行医不识气,治病何以据,堪笑道中人,未到知音处。
因为气病血必病、血病气必伤,所谓气血两者,和则俱和,病则同病。 所以《医学真传》中说,气为主,血为辅,气为重,血为轻。 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气虚则血亏。所以血瘀者,行其气而血自调,血虚者,补其气而血自生。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无形之气所当急固,所以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也说,善治血者,不求之有形之血,而求之无形之气,血虚者,补其气而血自生。血滞者,调其气而血自通。血外溢者,降其气而血自下。血内溢者,固其气而血自止。
所以如果是气血失调导致的疾病,治疗就要先调气,因为气非血不和,血非气不运,气行而血随,自然就能治愈疾病。
而藏冰发冰这句,其实出自《素问-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所说的养藏。而四气调神的四气,就是指春、夏、秋、冬之气,也是生、长、收(杀)、藏之气。
所以人要在春三月适应生气,夏三月适应长气,秋三月适应收(杀)气,冬三月适应藏气。只要能够做到这些,人就不会生病。
而滋水养水,以制心火之亢的意思。是心和肾分别属于阳和阴、火和水。心属火,主一身之阳,居上焦,肾属水主一身之阴,居下焦。心阳下交肾阴,而肾阴上济心阳。称为心肾相交或者水火既济。
所以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也说,夫心者,火也;肾者,水也;水火相济。因为肾阴上济滋养心阳,阴能制阳,所以就可以防止心火亢盛。而心阳下降归于肾,可以温煦肾水之寒,也可以补充肾阳。
心和肾其实是相互制约、相互平衡的关系。那如果心肾不能相交、水火不能既济,就会心肾不交。而如果心阳不振,则水寒不化,就会导致水气凌心。而肾水不足,就会心阳独亢。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水火失调和心肾不交。
所以《傅青主女科》中说:肾无心之火则水寒,心无肾之水则火炽。心必得肾水以滋润,肾必得心火以温暖。
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、涵养心阳,就会心阳独亢,就要清心火、滋肾水。而心阳虚衰,心火不能下行,以温肾水,或者肾阳虚衰,寒水不化,就会水气凌心。就要温阳、化痰、利水。
所以抑制心火而滋肾水,自然其病自愈。而阴阳平衡,人就不会生病。
第十三、小儿纯阳而无阴,老者多气而少血。肥人气虚有痰,宜豁痰而补气;瘦者血虚有火,可泻火以滋阴。膏粱无厌发痈疽,热燥所使;淡薄不堪生肿胀,寒湿而然。北地耸高,宜清热而润燥;南方趋下,可散湿以温寒。病机既明,用药勿忒。以方加减存乎人,要审病而合宜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因为小儿是纯阳之体,所以如果生病,就不是阴阳失调引起。而年老体虚的人,一般都是气血失调而生病。但是要注意,肥胖的人,一般是因为气虚导致痰浊淤滞而发病,所以就要化痰理气。而体虚瘦弱的人,多半是因为气血亏虚导致内火炽盛而发病,所以就要泻火滋阴。那如果暴饮暴食,会导致食积、痰浊而引起内燥,人就会生疮疡之病。而营养不良的人和久居寒湿之地的人,就会或外有浮肿之病,或内有水湿泛滥之症。
北方一般气候干燥而致病,治疗就要多用清热润燥之法。而南方气候潮湿而致病,就要多用散湿温寒之法。
总之要想有效治疗疾病,就要明晰病因和病机,用药一定要随证加减化裁,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遣药组方,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。
用药补泻在于味,须随时而换气。奇、偶、复七方须知,初、中、末三治要察。寒因热用,热因寒用;通因通用,塞因塞用;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外者发之,内者夺之。寒则坚凝,热则开行。风能胜湿,湿能润燥,辛能散结,甘能缓中,淡能利窍,苦以泄逆,酸以收耗,咸以软坚。升降浮沉则顺之,寒热温凉宜逆也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用药要根据所用药物的性味来确定药物的功效,根据病机的不同而或补或泻,但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加减或换药。而要想有效治疗疾病,就要了解大、小、缓、急、奇、偶、复这七方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七方》篇中说,流变在乎病,主病在乎方,制方在乎人。方有大、小、缓、急、奇、偶、复也。
医家临床,处方立法就要根据按照病情缓急、病位上下,适当的配伍药物,并斟酌剂量。同时还要辨清病势的深浅、病情的轻重,才能有针对性的组方用药。
而组方用药最基本的原则,一是正治和反治。比如反治法就是热因寒用,寒因热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而正治就是以热治寒,以寒治热。二是亢者降之,下陷者升而举之。
而外者发之,内者夺之这句话,是出自内经。所谓调气之方,必别阴阳,定其中外,各守其乡,内者内治,外者外治,微者调之,其次平之,盛者夺之,汗之下之。
所以病在表就要发之散之,病在里就调之夺之。而辛甘发散为阳,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,攻里则自然开通。所以寒者凝滞,用药就要以辛甘而燥之,也就是寒者热之。
当然要想用药有效,就要掌握药物的四气五味,善于利用不同药物的特性,所以气机失调的,就要以调气为主。而血虚致病的,就要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才能做到有效治愈。
病有浅深,治有难易。初感风寒,乍伤饮食,一药可愈;旧存顽癖,久患虚劳,万方难疗。复霜之疾亟疗,无妄之药勿试。病若挟虚,宜半攻而半补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病有浅深,治有缓急。所以要明晰病情,用药也要缓急合当。所以《扁鹊心书》中说,急病而用缓药,是养杀人也。缓病而用急药,是逼杀人也。
比如初感风寒和暴饮暴食而病的,一般就很好治。而陈伤久病,和体虚多病的,就很难治愈。如果是复发的病,就要立即施治,而用药就要明晰药效。如果因虚而病的,用药就要攻补兼施。
医称多术,或用灸而用针,针有劫病之功,灸获回生之验。针能去气病而作痛,灸则消血以成形。脏寒虚脱者,治以灸腑。脉病挛痹者,疗以针刺。医业十三科,宜精一派,病情千万变,仔细推详。姑撮碎言,以陈管见,后之学人,庶达迷津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医术虽然很多种类,但外治总以针灸为主。孙思邈《千金方》中说,针灸之功,过半于汤药。针灸攻其外,汤药攻其内,则病无所逃矣。所以知针知药,乃是良医。
所谓拯救之法,妙用者针。劫病之功,莫捷于针灸。因为针能行气通络而止痛,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。而如果是脏腑内寒或虚脱的,用艾灸治疗就很有效。而经脉痹阻的疼痛病,用针灸就可以舒筋止痛。
而医业十三科,元代是指大方脉、杂医、小方脉、风、产、眼、口齿、咽喉、正骨、金疮肿、针灸、祝由和禁这十三科。医家要想有所成,千万不要什么病都想看,而是要专精一科。而千变万化的病情,也要靠医家明确诊断,正确治疗。
所以希望我这些经验,能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同仁所用,不至于多走弯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