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医知识 >

中医的外感六淫

六气:
    六气者,风、寒,暑,湿、燥、火,也就是外感六淫。
  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中说,风寒暑湿燥火,天之阴阳也,三阴三阳上奉之。阴阳之气各有多少,故为三阴三阳。
    所谓三阴,厥阴、少阴、太阴。所谓三阳,少阳、阳明、太阳。而在六气之中,暑和火同气,中医又称六气为风、寒、湿、燥、君火和相火。
    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元,三阴三阳是六气的标象。标本相合,则风化厥阴,热化少阴君火,湿化太阴,火化少阳相火,燥化阳明,寒化太阳。
    所以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中才说,厥阴之上,风气主之。少阴之上,热气主之。太阴之上,湿气主之。少阳之上,相火主之。阳明之上,燥气主之。太阳之上,寒气主之。
    所谓本也,是谓六元。而六气当其时而至,就是天地间的六元正气,非其时而至则为邪气。而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中也说,五气更立,各有所先,非其位则邪,当其位则正。
    所以六气又称六元,而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本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,六气的变化就被称为六化。
    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之所以被称为六淫,是因为阴阳相移,寒暑更作,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。如果气候变化异常,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,或非其时而有其气,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,冬季当凉而反热。或者气候变化急骤,比如暴寒暴暖,而人的机体不能适应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所以正常的六气转化为致病因素,而导致发生疾病,就被称为六淫。
    但是因为人的体质有差异、正气有强弱,如果正气不足,抵抗力下降,即使气候变化正常,六气也可以转化为致病的因素,侵犯人体而导致发病。所以中医又把六淫称为六邪。
    外感六淫之邪和内生五邪的区别,是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,归属于病因。内生五邪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,而导致内风、内寒、内湿、内燥、内火,归属于病机。内生五邪虽然和外感六淫的致病  特点、病理反应都很相似,但因为要区别外感六淫,才被称为内生五邪。
    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,一是致病因素,一是病理结果。两者虽有区别,但又有密切的联系。外感六淫伤人,由表入里,损及脏腑,就会导致内生五邪。而内生五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则又会易感六淫之邪。
    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有四,一是季节性和地域性,比如春季多风病,夏季多暑病,长夏初秋多湿病,深秋多燥病,冬季多寒病。而工作或者居处环境失宜,也会导致六淫侵袭而发病。比如久处潮湿环境则多有湿邪为病,而高温环境则多有暑邪、燥热或者火邪为害,干燥环境又多有燥邪为病。
    二是六淫既可以单独致病,又可以相兼为害。比如寒邪直中脏腑而泄泻,或者是风寒感冒、湿热泄泻、风寒湿痹等等,就都属于相兼为害。
    三是六淫致病后不仅可以相互影响,也会发生转化,比如寒邪郁久化热,暑湿日久则化燥伤阴,而六淫又皆可化火。所谓人体有强弱,气有盛衰,脏有寒热。所以外感病邪侵入人体,多会从其脏气而转化。比如阴虚体质易化燥,阳虚体质易化湿。
    四是六淫为病,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,比如六淫致病初起,则有恶寒发热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等特征,一般就称为表证。但如果表证不除,则会由表入里,由浅及深。所以六淫致病就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,即使是直中入里,没有表证,中医也都称为外感病。
    而风寒暑湿燥火,因为性质不同,致病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。
第一、风邪
    风性轻扬,善行数变,风胜则动,为百病之长,属春季主气,而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这四个节气,都属风气主令。因为中医理论认为,风为木气通于肝,所以春季属风木当令。风虽然是春季主气,但又终岁常在,四时皆有。所以风邪引起的疾病虽然以春季为多,但又不仅仅限于春季。
    风为阳邪,轻扬升散,有升发、向上、向外的特性。所以风邪致病,易伤人上部,易犯肌表和腰部等阳位。比如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,伤肺则肺气不宣而鼻塞流涕、咽痒咳嗽。而风邪上扰头面,则有头晕头痛、头项强痛、面肌麻痹、口眼歪斜等等。风邪客于肌表,又有怕风、发热等表证。而风邪侵袭肌表,则可使肌腠疏松,汗孔开张,而有汗出、恶风等等。
    因风性善行,风邪致病则病位游移,行无定处。比如风疹和荨麻疹,发无定处,此起彼伏。而行痹则有四肢关节游走性的疼痛。所以风邪致病,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,都有发病急、变化多、传变快的特点。
    因风性主动,所以风邪致病,则动摇不定。比如眩晕、震颤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张等等,就是所谓的风胜则动。比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,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者血虚生风等等。
    风和肝相应,风属木气,通于肝。所以外感风邪就可以导致胃脘痛、腹胀、肠鸣、呕吐、泄泻等等。这也就是所谓的风邪伤肝,木盛克土。
    因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,而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热,都要依附于风侵袭人体。比如风合寒则为风寒之邪,风合热则为风热之邪,风合湿则为风湿之邪,风合暑则为暑风,风合燥则为风燥,风合火则为风火。
    风邪为病,病证广,变化快。可遍及全身,无处不至,上至头部,下至足膝,外而皮肤,内而脏腑。又能和寒、湿、暑、燥、火等相合为病。所以才说风为百病之长,六淫之首。
二、寒邪
    寒者,寒冷、凝结,为冬季主气。在中医理论中,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,这四个节气属冬令主气。而寒为水气、通于肾,冬季是寒水当令,所以冬季多寒病。但寒邪致病也可以见于其他季节,比如气温骤降,或者防寒保暖失宜,就会感受寒邪而为病。
    寒邪致病,有内寒和外寒之分。外寒一是指自然界的寒冷气候和环境,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或者是体质虚寒,外寒就是致病的因素。而内寒,是因为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阳气亏虚、机体失于温煦。
外寒和内寒虽有不同,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又有共同的特点,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也会相互影响。比如阳虚内寒,就更容易招致外寒侵袭。而外寒侵袭,积久不散,损伤阳气,又会导致内寒。
    寒属阴邪,凝滞、收引,所以寒邪致病,一般有三个特点。
    一是易伤阳气,中医也历来有阴盛则阳病之说。而无论外寒、内寒,都可以损伤阳气,导致人体脏腑经络失于温煦。比如外寒侵袭肌表,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怕冷。寒邪侵犯脾胃,脾胃阳气受损,则会脘腹冷痛,呕吐腹泻,形寒肢冷。而内寒中的肾阳虚,又可见畏寒肢冷,腰脊冷痛,小便清长。
    二是寒性凝滞,所谓凝滞者,凝结、阻滞、不通畅。所以寒邪能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不通。
    三是寒性收引,所谓收引者,收缩、牵引。因为寒邪可以导致人体脏腑气机收敛,筋脉挛缩,毛窍收缩,而出现恶寒、无汗、肢体拘急、屈伸不利,或者冷厥麻木等等。
    而寒邪致病,又分为外寒和内寒。所谓外寒证,是因为寒邪袭表或者直中脏腑经络而导致,中医历来有伤寒和中寒之分。伤寒者,属外寒侵袭人体肌表,而见恶寒重、发热轻,头身疼痛,无汗肌栗,咳嗽,鼻塞流涕等等。中寒者,属外寒直接侵入人体脏腑经络。而因为受邪的部位不同,也就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。比如寒邪侵袭脾胃,则可见脘腹冷痛喜温,呕吐泄泻。寒邪侵犯筋骨,则成寒痹,特点是病变部位疼痛剧烈,遇冷加重,遇热减轻。
    而内寒病证,是因为脏腑阳气虚弱,寒从内生所致。症状也会因为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各异。比如心肺阳虚,可见畏寒喜暖,胸痛彻背,咳嗽气短,痰色白清稀,或面青唇紫,或面部浮肿。而脾胃阳虚,则见腹胀便溏,胃脘冷痛,食欲不佳,口泛清水,畏寒肢冷。肾阳亏虚,则有腰脊冷痛,小腹拘急,甚至下利清谷,肢体浮肿。
    而因为肾为人体阳气之根本,对各脏腑都有温煦作用。所以人体其他脏腑阳虚,又都可以演变为肾阳虚。
    因为寒为阴邪,寒易伤阳。阳气虽然可以制阴,但如果阴寒偏盛,阳气为阴寒所侮,则不足以驱除寒邪。所以中医才有阴盛则寒,阴盛则阳病之说。
    一般而言,寒邪致病,外寒通常以祛寒为主,而内寒则以温补助阳为主。
    因为寒邪损伤阳气,人体失于温煦,全身或局部就会出现明显的寒象。比如寒邪束表,卫阳郁遏,则会恶寒、发热、无汗等,称为伤寒。而寒邪直中于里,损伤脏腑阳气者为中寒。寒邪伤及脾胃,则纳运升降失常,脘腹冷痛。肺脾受寒,则宣肃运化失职。寒伤脾肾,则温运气化失职。而心肾阳虚,寒邪直中少阴,则恶寒蜷卧、手足厥冷、下利清谷、精神萎靡。
    因为寒性凝滞,人身气血津液运行,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,才能畅通无阻。而寒邪侵入人体,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,就会导致气血凝结阻滞,涩滞不通,不通则痛。所以疼痛就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。而因寒而痛,其痛得温则减,逢寒则增。得温则气升血散,气血运行无阻,疼痛就可缓解或者减轻。
    所谓寒胜必痛,痛非必寒。因为寒邪侵犯部位不同,所以病状也各异。比如寒客肌表,凝滞经脉,则头身肢节剧痛。寒邪直中于里,气机阻滞,则胸、脘、腹冷痛或绞痛。
    因寒则气收,寒邪有收引、拘急之特性。所以寒邪侵袭人体,则气机收敛,腠理闭塞,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。寒客经络关节,则筋脉收缩拘急而拘挛作痛、屈伸不利或者冷厥不仁。寒邪侵袭肌表,则毛窍收缩,卫阳闭郁,发热恶寒而无汗。而寒为水气,通于肾。寒邪侵袭、寒水泛滥,则发为水肿。寒水过盛、上制心火,则心痛、心悸、肢厥。
    大体来说,寒为冬季主气,和肾水相应。所以寒病多发于冬季。所谓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。所以寒邪致病,都有明显的寒象。而寒胜则痛,所以疼痛也是寒证的重要特征。
三、暑邪
    暑为火热之邪,为夏季主气,从小满、芒种、夏至,到小暑四个节气,为暑气当令。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,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,立秋以前。暑邪独见于夏令,故有“暑属外邪,并无内暑”之说。
   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,在炎夏之日,气温过高,或烈日曝晒过久,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,为中于热,属阳暑;而暑热时节,过食生冷,或贪凉露宿,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,为中于寒,属阴暑。总之,暑月受寒为阴暑,暑月受热为阳暑。
   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暑为火所化,主升散,且多挟湿。
    1、暑性炎热:暑为夏月炎暑,盛夏之火气,具有酷热之性,火热属阳,故暑属阳邪。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,如高热、心烦、面赤、烦躁、脉象洪大等,称为伤暑(或暑热)。
    2、暑性升散:升散,即上升发散之意。升,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,内扰心神,因为暑邪易人心经:散,指暑邪为害,易于伤津耗气。暑为阳邪,阳性升发,故暑邪侵犯人体,多直人气分,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。汗多伤津,污液亏损,则可出现口渴喜饮,唇干舌燥,尿赤短少等。在大量汗出同时,往往气随津泄,而导致气虚,故伤于暑者,常可见到气短乏力,甚则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之中暑。中暑兼见四肢厥逆,称为暑厥。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,颈项强直,甚则角弓反张,称为暑风(暑痫)。暑热之邪,不仅耗气伤津,还可扰动心神,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。
    3、暑多挟湿:暑季不仅气候炎热,且常多雨而潮湿,热蒸湿动,湿热弥漫空间,人身之所及,呼吸之所受,均不离湿热之气。暑令湿胜必多兼感。其临床特征,除发热、烦渴等暑热症状外,常兼见四肢困倦、胸闷呕恶、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。虽为暑湿并存,但仍以暑热为主,湿浊居次,非暑中必定有湿。暑为夏季主气,暑邪为患,有阴暑、阳暑之分。
    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、阴伤、耗气,又多挟湿。所以,临床上以壮热、阴亏、气虚、湿阻为特征。
四、湿邪
    湿有重浊、粘滞、趋下之特性,为长夏主气。从大暑、立秋、处暑,到白露四个节气,为湿气主令。
    湿与脾土相应。夏秋之交,湿热熏蒸,水气上腾,湿气最盛,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。湿亦可因涉水淋雨、居处伤湿,或以水为事。湿邪为患,四季均可发病,且其伤人缓慢难察。
    湿为阴邪,阻碍气机,易伤阳气,其性重浊粘滞、趋下。
    湿为阴邪,易阻气机,损伤阳气:湿性类水,水属于阴,故湿为阴邪。湿邪侵及人体,留滞于脏腑经络,最易阻滞气机,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。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,湿阻胸膈,气机不畅则胸闷;湿困脾胃,使脾胃纳运失职,升降失常,故现纳谷不香、不思饮食、脘痞腹胀、便溏不爽、小便短涩之候。
    因湿为阴邪,阴胜则阳病,故湿邪为害,易伤阳气。脾主运化水湿,且为阴土,喜燥而恶湿,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,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。因此,湿邪侵袭人体,必困于脾,使脾阳不振,运化无权,水湿停聚,发为泄泻、水肿、小便短少等症。“湿胜则阳微”,因湿为阴邪,易于损伤人体阳气,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,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,使气机通畅,水道通调,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,湿去则阳气自通。
    湿性重浊:湿为重浊有质之邪。所谓“重”,即沉重、重着之意。故湿邪致病,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,如头重身困、四肢酸楚沉重等。若湿邪外袭肌表,湿浊困遏,清阳不能伸展,则头昏沉重,状如裹束;如湿滞经络关节,阳气布达受阻,则可见肌肤不仁、关节疼痛重着等。所谓“浊”,即秽浊垢腻之意。故湿邪为患,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。如湿浊在上则面垢、眵多;湿滞大肠,则大便溏泻、下痢脓血粘液;湿气下注,则小便浑浊、妇女黄白带下过多;湿邪浸淫肌肤,则疮疡、湿疹、脓水秽浊等。
    湿性粘滞:“粘”,即粘腻;“滞”,即停滞。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。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症状的粘滞性。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,如大便粘腻不爽,小便涩滞不畅,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。二是病程的缠绵性。因湿性粘滞,蕴蒸不化,胶着难解,故起病缓慢隐袭,病程较长,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。如湿温,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。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,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,表现出起病缓、传变慢、病程长、难速愈的明显特征。他如湿疹、湿痹(着痹)等,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。
    湿性趋下:水性就下,湿类于水,其质重浊,故湿邪有下趋之势,易于伤及人体下部。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,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。他如带下、小便浑浊、泄泻、下痢等,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。但是,湿邪浸淫,上下内外,无处不到,非独侵袭人体下部。所谓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”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,只是说明湿性趋下,易侵阴位,为其特性之一而已。
    湿为长夏主气,与脾土相应。湿邪有阻遏气机,易伤阳气之性,其性重浊粘滞,且有趋下之势。故湿邪为病,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,脾阳不振,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、肢体困重、呕恶泄泻等,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、涕、痰、带下、二便等秽浊不清。
五、燥邪
    燥有干燥、收敛清肃特性,为秋季主气。从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到立冬四个节气,为燥气当令。秋季天气收敛,其气清肃,气候干燥,水分匮乏,故多燥病。
    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,属阴中之阳邪。燥邪为病,有温燥、凉燥之分。初秋有夏热之余气,久晴无雨,秋阳以曝之时,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,故病多温燥。深秋近冬之际,西风肃杀,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,则病多凉燥。燥与肺气相通。
    燥邪特征是燥胜则干,易于伤肺。
    1、干涩伤津:燥与湿对,湿气去而燥气来: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,其性干涩枯涸,故曰“燥胜则干”。燥邪为害,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,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,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,诸如皮肤干涩皲裂、鼻干咽燥,口唇燥裂、毛发干枯不荣、小便短少、大便干燥等。
    2、燥易伤肺: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,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,称为娇脏。肺主气而司呼吸,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,且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燥邪多从口鼻而人。燥为秋令主气,与肺相应,故燥邪最易伤肺。燥邪犯肺,使肺津受损,宣肃失职,从而出现干咳少痰,或痰粘难咯,或痰中带血,以及喘息胸痛等。
    燥为秋季主气,与肺相应。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。不论外燥还是内燥,均可见口、鼻、咽、唇等官窍干燥之象,以及皮肤、毛发干枯不荣等。
六、火(热)邪
    火具有炎热特性,旺于夏季,从春分、清明、谷雨,到立夏四个节气,为火气主令。因夏季主火,故火与心气相应。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。
    温、暑、火、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,但又有区别。
    温与热: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。温为热之渐,热为温之甚,二者仅程度不同,没有本质区别,故常温热混称。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,泛指一切温热邪气。
    暑与火(热):暑为夏季的主气,乃火热所化,可见暑即热邪。但暑独见于夏季,纯属外邪,无内暑之说。而火(热)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,同时还包括高温、火热煎熬等。
    火与热:火为热之源,热为火之性。火与热,其本质皆为阳盛,故往往火热混称。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,热纯属邪气,没有属正气之说。
    而火,一是指人体的正气,称之为“少火”;二是指病邪,称之为“壮火”。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。一般地说,热多属于外感,如风热、暑热、温热之类病邪。而火则常自内生,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,如心火上炎、肝火炽盛、胆火横逆之类病变。
    就温、热、火三者而言,温、热、火虽同为一气,但温能化热,热能生火,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。温为热之微,热为温之甚;热为火之渐,火为热之极。
    火的含义: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、内火和外火之分。
    1、生理之火: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,它谧藏于脏腑之内,具有温煦生化作用。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“少火”,属于正气范畴。
    2、病理之火: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,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。这种火称之为“壮火”。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、外火之分。
    外火:外火,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;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,即所谓“五气化火”。五气之中,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,我们称之为暑热。其余风、寒、湿、燥等邪并非火热之邪,之所以能化而为火,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。
    一是郁遏化火。风、寒、湿、燥侵袭人体,必须郁久方能化火。如由寒化热,热极生火,温与热结,或湿蕴化热,热得湿而愈炽,湿得热而难解,郁而化火,或者湿蕴化热,湿热极甚而化火。火就燥,故燥亦从火化。
    二是因人而异,阳盛之体或阴虚之质易于化火。
    三是和邪侵部位有关。如邪侵阳明燥土,则易化火,寒邪直中人脾,则化火也难。此外,五气能否化火,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关系。内火:内火,多因脏腑功能紊乱,阴阳气血失调所致。情志过极亦可久郁化火,即所谓“五志化火”。
    中医将火分为正、邪两类。正气之火即少火,少火又可分为“君火”和“相火”。“君火”为心之阳气,“相火”为肝、肾、胆、膀胱、心包、三焦之阳气。其中肾之阳气,又称“命门火”或“龙火”,肝之阳气也叫 “雷火”。“君火”仅指正气而言,若过旺便是心火炽盛;而相火包含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,过旺时谓“相火妄动”。“心火炽盛”和“相火妄动”均属于“壮火”,属邪气。
    火邪有燔灼、炎上、耗气伤津、生风动血等特性。
    1、火性燔灼:燔即燃烧;灼,即烧烫。燔灼,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性。故火邪致病,机体以阳气过盛为其主要病理机制,临床上表现出高热、恶热、脉洪数等热盛之征。总之,火热为病,热象显著,以发热、脉数为其特征。
    2、火性炎上:火为阳邪,其性升腾向上。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,其病多表现于上部。如心火上炎,则见舌尖红赤疼痛,口舌糜烂、生疮;肝火上炎,则见头痛如裂、目赤肿痛;胃火炽盛,可见齿龈肿痛、齿衄等。
    3、伤津耗气:火热之邪,蒸腾于内,最易迫津外泄,消烁津液,使人体阴津耗伤。故火邪致病,其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,往往伴有口渴喜饮、咽干舌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征。火太旺而气反衰,阳热亢盛之壮火,最能损伤人体正气,导致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减退。此外,气生于水,水可化气,火迫津泄,津液虚少无以化气,亦可导致气虚,如火热炽盛,在壮热、汗出、口渴喜饮的同时,又可见少气懒言、肢体乏力等气虚之证。总之,火邪为害,或直接损伤人体正气,或因津伤而致气伤,终致津伤气耗之病理结果。
    4、生风动血:火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。
    生风:火热之邪侵袭人体,往往燔灼肝经,劫耗津血,使筋脉失于濡养,而致肝风内动,称为热极生风。风火相煽,症状急迫,临床上表现为高热、神昏谵语、四肢抽搐、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、目睛上视等。
    动血:血得寒则凝,得温则行。火热之邪,灼伤脉络,并使血行加速,迫血妄行,易于引起各种出血,如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,以及皮肤发斑,妇女月经过多、崩漏等。
    5、易致肿疡:火热之邪入于血分,聚于局部,腐肉败血,则发为痈肿疮疡。“痈疽原是火毒生”。“火毒”、“热毒”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,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。
    6、易扰心神:火与心气相应,心主血脉而藏神。故火之邪伤于人体,最易扰乱神明,出现心烦失眠,狂躁妄动,甚至神昏谵语等症。
    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,又有外火和内火之别。外火多由外感而来,而内火常自内生。火邪具有燔灼炎上,伤津耗气,生风动血,易生肿疡和扰乱心神的特征。其致病广泛,发病急暴,易成燎原之势。在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津亏、气少、肝风、出血、神志异常等特征。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