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医知识 >

病机十九条

    病机十九条,最早是出自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,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。主要是把某些类同的症候,归纳于某一种病因或者某一脏的范围之内,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。也就是中医所谓的审察病机,无失气宜。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。
    而这十九条中,五脏病机有五,上下病机有二,风寒湿病机有三,火病机有五,热病机有四。
五脏病机
    五脏病机分别是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。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诸痛疮痒,皆属于心。
    第一,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这句话的意思,是指掉眩症状都是因肝病生风而起。掉眩者,掉是指身体摇晃而欲倒,眩是眩晕和昏仆。是指头目昏花、肢体动摇等症状。而病因为风,病位所在脏腑是肝。而肝为风木,主疏泄、藏血。所以气机失调,就会导致风病发生。因为肝属木,木生风,肝为风脏,风气通于肝。所以肝病可以生风,临床证候以动为特征。这些都属于内风的范畴。比如肝热生风,肝阳化风,郁勃生风等等。
    而风又有虚实之分,虚则肝阴亏虚,头目失养而头晕目眩。肝血不足、血虚生风而手足颤动。实则肝郁化火、神魂失藏而头痛目赤。热极生风、筋脉失养而手足抽搐。而肾主水藏精,属真阴所寄,阴为水而水涵木,精化为血,而血能养肝。所以如果肾阴内虚,水不涵木也会木燥而生风。而精虚血少,血不养肝则会血虚生风,此为病在肾而证在肝,也就是所谓的肾病及肝。
    治则不外乎辛凉化风、清热熄风、疏肝平肝、养血柔肝、滋阴平肝,或者是通络治掉等等,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证候和病机而辨证论治。
    第二,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这句是指凡因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、关节屈伸不利等证候,都和肾脏有关。因为肾主北,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,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。在《灵枢·本脏篇》中说,经脉者,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,濡筋骨而利关节。
    而在《灵枢·调经论》中也说,血气者,喜温而恶寒,寒则泣而不流,温则消而去之。经脉喜温而恶寒,血气在经脉中,寒者凝涩,温者通利。
    所以如果肾中元阳不足,内生阴寒,不能正常温煦经脉,经脉不利则气血运行不畅。而阳气既虚,血行不畅,寒邪就会乘虚而入。寒主收引,所以寒邪痹阻经脉,初则关节疼痛、活动不利,久则经脉挛急、关节拘挛难以曲伸。
    所以寒者,既有阳虚之内寒,又有外感之寒邪。外则寒邪侵袭,营卫凝滞而形体拘挛。内则命门火衰,筋骨失养而关节屈伸不利。还有内外合邪,虚实夹杂。而阳气既虚,又必有气血之损,久病又可生瘀,而经脉挛急,关节曲伸不利。所以才说,因寒而筋脉挛急,关节屈伸不利,形寒肢冷等等,多属肾水之病。
    第三,诸气膹郁,皆属于肺。所谓膹者喘急,郁者痞闷。而肺主气,司呼吸,主肃降。所以肺气上逆、气结胸中,胸部痞闷、呼吸急促等等症候,其病在肺。意思就是说,因为气机不畅而引起的咳嗽喘逆、胸部痞闷之证,都和肺有关。因为肺主一身之气,而气机失调,就会导致气病发生。
    气又有虚实之分,虚则肺失清肃、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。实则寒邪袭肺、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。而胸闷气急之喘证,或者肺气大虚、气无所主,或者痰浊壅肺、气降受阻而呼吸失常、胸闷喘息,其病皆属肺。
    而肾为气之根,肾主纳气,所以肾气大虚则肺气虚,下则摄纳无权,气不归根。上则肺气耗散,主气无力。所以气浮于上,胸闷喘息,肢冷汗泄,此为其病在肾,由肾及肺。而病起大怒,怒则气上,肝气迫肺而胸闷喘息者,其病则在肝而由肝及肺。所以诸气膹郁,又多涉及肝肾二脏。当然因为所病脏腑不同,病因病机也各不相同,所以还要明辨寒热虚实而治。
    第四,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所谓肿满者,肿在全身皮肤,满为腹内胀满。肿者现于外而满者病于内。病因属湿,病位在脾。而脾属太阴湿土,为阴中之至阴,喜温燥而恶寒湿。脾土转运上下,为人体之枢轴,而枢轴之旋运,又赖阳气之温煦。所以如果脾阳内虚,则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。脾土虚则肺金不生,肺虚则无力通调水道,于是水津不能四布,清者难升而浊者失降,水谷之湿郁而不化,积于腹中,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。外溢皮肤,则成浮肿。
    而脾虚则土不生金而又肺虚,肺虚则卫失固密而又易感外邪,邪郁肌腠而肺失宣达,三焦失利而水道不通,则又水湿泛滥,发为浮肿,而湿乘于脾则胀满。
    湿又有内外之分,外则寒邪困脾,水湿四溢而肌肤浮肿。内则脾阳不足,痰饮聚腹而中焦胀满。
    脾土又有赖肾阳之温煦,如果肾阳不足则脾阳虚,脾阳虚则脾不制水。而肾难主水,气不化水,则水湿停滞。溢于外则浮肿,郁于内则中满。所以说肿满之证,皆生于脾。
    因为脾主运化,所以一旦脾失运化,水湿停留,湿邪积聚就会引起水湿停滞、浮肿胀满之证,而这些都和脾脏有关。
    第五、诸痛疮痒,皆属于心。意思是一般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、红肿发痒之证,都是因为心火炽盛,血分有热而导致。所谓心主火,火亢则血热,热邪和血相搏而皮肤疮疡。热甚则疮痛,热微则疮痒。实热则局部痛重而胀,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。
    中医所谓的疮疡,包括痈疽、流注、疔疮等等,病机不外乎外感和内伤。而外感者多由六淫之火毒、热毒导致。内伤则多为五志过极或者饮食不节。
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,都可以引起局部的气血凝滞,而导致营卫不和,经络阻塞,而产生肿痛的症状。如果不能及时治疗,就会形成热胜肉腐而脓肿。所以在《灵枢·痈疽》中说,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,则血泣而不行,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热。大热不止,热胜则肉腐,肉腐则为脓。
而心阳虚者,寒凝经脉也会发为疮疡,比如《外科正宗》中说,诸疽白隐者,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。
    所以疮疡无论外感还是内伤,病因都和营卫不和、血脉凝滞不通、淤血阻络有关。而疼痛者,一为不通则痛。比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中说,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。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,则血少。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
    二是不荣则痛,因为气虚血弱,阴液不足,不能荣养机体。而中医认为,疼痛和神明有关,而心主神明,能感觉到疼痛。所以说疼痛的发生和心的关系最为密切。而因为心主血,无论疮疡还是疼痛,病机都和气血不通有关。所以才说疼痛疮痒,皆属于心。
 
火病机
    火病机有五: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。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。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。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。诸病跗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。
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。意思是说,一般因为热病出现神志昏迷、抽搐等症状,多属火证。
    热为发热,瞀者为昏,比如酒醉而心火热甚,神浊昧而瞀昏。瘛者为动,中医也有所谓惕跳动瘛之说。而五气俱从火化,所以热、瞀、瘛,病因皆属于火。而中医理论认为,发热昏昧和抽搐症状同时存在的,多为火邪所致。
    所谓热者火之渐,火者热之极,而热和火,本为一体,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。而外感温热之邪,表邪内传,陷入厥少,则会出现发热、神昏、抽搐等等。而心藏神,主神明,所以热病的极期,就会有发热不退,营阴内耗,正虚邪陷,热入营血,邪犯厥少等等症状。这些都是热伤心神,神无所主而神志昏瞀。而热盛生风,风淫四末,四肢抽搐,甚而肢体僵直,角弓反张者,则又归入痉厥范畴。
    而瞀和瘛又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。叶天士说,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如果是邪在上焦肺卫,则一般不会发热和瞀瘛并见。
    而年高营阴久虚者,或者是婴幼稚阴未充者,会因为外感热邪内传,陷入心包,热扰心神而风因热起,则会发为逆传心包之证。
    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者邪陷厥少,则属热势已炽,而热之极便是火,所以才说皆属于火。
    第二、 诸禁鼓栗,如丧神守,皆属于火。意思是说热病一般会出现口噤、寒战鼓栗,神志失常等,此类多属火证。而禁者,失语,不能出声。鼓者,鼓颔战齿。栗者,身体抖动,寒战。如丧神守者,指神不守舍。
    所以凡是寒战而精神不能主持,如丧失神守者,皆为火之病。在《类经》中说,火有虚实之辨,表里热甚而外生寒栗者,就是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的热极生寒、重阳必阴。
    刘河间也说,心火热甚,亢极而战,反兼水化制之,故为寒栗者,皆为火之实也。
    而《调经论》中说,阴盛阳虚而生寒栗者,皆为阳虚而畏外寒。所谓阴胜则为寒,寒则真气去,去则虚,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者,此为火之虚。又说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,阳明虚则寒栗鼓颔。所以诸禁鼓栗皆属火,但火实者少,火虚者多。
    而一般的风热外感和伤寒、温病初起之时,邪在卫表。而外感热病发病多日,高热不退,邪热炽盛者,一是里热难以外达,阳郁不伸,出现真热假寒、寒战、战齿之象。如果兼见四肢厥冷,则属热深厥深。
    二是热伤心神,所以会失语、神不守舍。属表邪传里、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极期。主要的症状是发热、神昏、失语,兼有寒战、战齿。此为火热郁闭,不得外达,阳盛格阴。所以有口噤、鼓颔、战栗等寒盛症状,而病患又不能自控。而这种一般就是中医所谓的真热假寒证。
    第三,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。意思是说一般气逆上冲,如连声响亮的呃逆、喷射状呕吐等等,多属火证。
    逆为上逆,所谓应降而反升者为逆。而冲上为逆上,冲上者,突然而剧烈之逆上。一般的逆上,都是因为外风引动内风,而风气上逆,升而不降。还有外感风热,挟痰迫肺,肺气上逆之咳喘。还有暑热犯胃,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等。
    而在《类经》中说,火性炎上,故诸逆冲上者皆属于火。当然诸脏诸经皆有逆气,只是有阴阳虚实之不同而已。
    比如《脉解篇》中说,逆气在心脾胃者,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属心,故上走心者为噫。而在肺者,属肺苦气而上逆。在脾者,属足太阴厥气上逆。而在肝者,为肝脉若搏,令人喘逆。在肾者,则呕咳上气喘者,属阴气在下,阳气在上,诸阳气浮,无所根据而从之。又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,令人无故善怒,气上走。而咳喘烦冤者,属肾气之逆也。
    而《宣明五气篇》中说,逆气在胃者,气逆为哕也。在胆胃者,善呕,呕有苦,长太息,而心中恐慌,属邪在胆,而逆在胃。在大肠者,则腹中常鸣,气上冲胸,喘而不能久立。此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,而令人气满胸中喘息。在膀胱者,厥喘而虚气逆,属阴不足而阳有余。在冲督者,则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。督脉为病,则由少腹上冲心而痛。
    这些都是诸逆冲上之病,而火性炎上,暴病多实,李士材也说,阳邪急速,其病必暴。所以此类病证一般发病急,病情也比较重,属热属实者居多。而中医有所谓热之极谓之火的说法,所以说此类病症皆属于火,但阳盛者为火之实,而阳衰者属火之虚。
    第四、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。意思是说一般烦躁发狂,举动失常的症状,多属火证。
     躁者,烦躁不宁。狂者,狂乱。越者,失常度也。所谓躁和狂越者,皆为热扰心神,神明失治而起。一般外感热病而有躁和狂越。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和阳明实热证,属热扰心神,表现为神情烦躁,躁动不安。而狂者多为邪陷厥少之候,热伤营阴,邪热炽盛,内陷心包,神明被扰,神识昏昧而胡言谵语,甚者登高而歌,弃衣而走。或伴肢痉项强,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。
    所谓热盛于外,则肢体躁扰。热盛于内,则神志躁烦。因为火入于肺则烦,火入于肾则躁,烦为热之轻,而躁为热之甚。
    而少阴之胜,心下热,呕逆躁烦。少阳之复,心热烦躁,皆为火盛之躁。而阴躁者,属岁水太过,寒气流行,邪害心火而心热烦心躁悸、阴厥谵妄,是为阴盛发躁,所以名为阴躁。
    而内热而躁者,有邪之热,病多属火。外热而躁者,属无根之火,病多属寒。所以说热躁宜寒,阴躁宜热。
    而狂为阳病,《宣明五气篇》中说,邪入于阳则狂。《难经》中也说,重阳者狂。而虚狂者,肝悲哀动中则伤魂,魂伤则狂妄不精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,魄伤则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所以阳气虚,虚则狂。而狂有虚实,医家临床也不可不察。
    第五、诸病跗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。意思是说,下肢足背浮肿而酸疼,又有心神不安、惊骇等症者,多属火证。
    肿者浮肿,肿疼酸者,属阳实于外而火在经。而惊骇不宁者,属热乘阴分而火在脏。
    而寒湿之胜而为肿为痛,是为火不足。而惊骇一为君火盛,一为阳虚。所谓木衰金胜,肝胆受伤,火无生气而阳虚。
    而在《医经精义》中说,胕肿为跗肿。跗者足跗,也就是足背浮肿。而足部浮肿,伴有酸痛,同时有惊骇不安之状者,如丹毒和热痹,除足部肿痛外又兼有患处皮肤焮红灼热。因为疼痛烈剧,所以才会有惊骇不安之状。所谓热之极便是火,此类证候属阳证、实证,为热之甚者,所以才说皆属于火。
    大体来说,凡是有神志昏蒙、抽搐痉挛,口噤鼓颔、战慄失神,气逆咳喘、呕吐上冲,烦躁狂妄、精神失常,下肢浮肿、疼酸惊惕等等证候,都和火邪有关。
    所以邪热亢盛,逆传心包,扰乱神明而致神昏。肝血不足,筋脉失濡而致抽搐。邪热内扰,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慄。热灼肺金,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。肝火横逆,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。热扰神明,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。热入血分,络脉不通而肢肿疼酸等等,皆为热邪化火而导致,所以中医才有火为热之极的说法。
 
风寒湿病机
    第一、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。意思是说,如果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,一般多属风证。
     所谓强直,一般多见于颈项部,但是也可以表现于周身肌肉。比如《内经知要·病能》中说,强者,筋强。直者,体直而不能屈伸也。一般多见于痉、痫、破伤风等等。而在《医宗金鉴·运气为病歌》中也说,诸暴强直风所因。暴者,卒也。强直,筋病,强急不柔也。
    而在《至真要大论》原文中,是指突然发生的筋脉挛急、项背强直之证,都和风邪有关。而风性善动,又有内外之别,也就是所谓的外风和内风。外风是最常见的气候现象,比如大风、台风、风暴等等,侵害人体就会造成和风邪相关的疾病,比如怕风发热,头身疼痛,头晕目眩,关节疼痛,行走不利,抽筋痉挛,肤痒皮疹,口眼歪斜,咽喉疼痛,咳嗽喘促等等。
    而内风则会导致头痛头晕,口眼歪斜,肢体痉挛,身体强直,行走不利,甚至偏瘫失语等等。所以才说,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。
   第二、 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体内排出的水液,如果有清稀透明、淡白冷凉之象,就都和寒邪有关。因为寒性凝滞,易伤阳气而清冷收缩。当然寒有内外之分,而此句是指内寒,意思是因为脾阳不足,命门火衰导致的唾液较多,恶心呕吐,小便清冷,五更泄泻等等。
    而在《类经》中说,水液者,上下所出皆是也。所谓水体清,其气寒,故凡或吐或利,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者,皆得寒水之化。比如秋冬寒冷,水必澄清也。
    而咳痰清稀者,多属寒痰。小便清长者,多属肾阳不足。妇科中的白带清稀者,多属寒证,或为寒湿下注,或为脾肾阳虚。而鼻涕清稀者,多为寒邪侵窍。还有寒邪侵犯胃肠,或者脾阳不振,虚寒内生等,都会导致水谷不化而水液澄澈清冷。所以才说,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
    第三、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。意思是说,一般身体强直或者颈项强硬,转动障碍者,多属湿证。
    在《类经》中说,痉者,风强病也。项为足之太阳,湿兼风化而侵寒水之经,属湿之极也。而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,太阳之复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者,是为寒水反胜之虚邪。
    所以凡是痉项强、角弓反张之证,都和湿邪有关。因为湿属阴邪,侵袭人体,郁遏阳气,则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。
    所谓诸痉,就是指各种痉病,发于太阴湿土主令之时。因为气候偏湿,人体就容易外感湿邪而发病。而内湿又和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有关。痉病以项背强为特点,而项背部分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。而邪犯足太阳膀胱经,太阳敷布津液功能失司,湿邪积滞,则颈项脊背强直不舒。所以痉病项强属足太阳膀胱经疾病,同时又和脾病湿胜有关。所以才说,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。
 
上下病机
    第一、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。意思是说一般痿症、气喘、呕吐等等,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。
    所谓上者,指上焦,内藏心肺,心和痿、吐并无关联,而肺和痿、喘、呕关系密切。比如《素问·痿论》中说,五藏因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。而肺主气之降,肝主气之升,一升一降为平,如果肺虚金不平木,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,则会肝逆犯胃、胃气上逆,而病为呕吐、喘息。
    所谓痿者,有皮痿、肉痿、筋痿、脉痿、骨痿之别。肢体痿弱虽然多在下部,但这里所说的痿,是指肺热叶焦而导致的肺痿,和阳明脉虚血少、宗筋失养而导致的肢体枯痿。
    因为痿分属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,又分属五脏。所谓五脏使人痿者,肺热叶焦,发而为痿。而气急为喘,病在肺。肺居上焦,故属于上。吐而有物有声为呕,病在胃口。而逆而不降,也属上焦之病。所以凡是肢体枯痿、气喘发呕之证,都和上焦有关。
    而喘有虚实之分,虚有肾阳虚衰,肾不纳气。实为邪壅于肺,失于宣肃。皆可咳喘上气。而呕是由寒滞中焦、胃气上逆而导致的呕吐或咳呕并作。所以才说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。
    第二、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。意思是说,一般的厥逆、便秘,泄泻等症候,多是因为下焦的病变。
    下者为下焦,五脏中下焦有肝、肾二脏。厥者,轻者四肢厥冷,重者人事不省。《素问· 厥论》中把厥证分为寒厥和热厥,有所谓阳气衰于下则为寒  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之说。在《内经》也说,肾气虚则厥。所以所谓厥者,都是因虚而致厥。
    而阳气指元阳,阴气指元阴,肾气即是元气,肾阴即为元阴,皆藏于肾,为生命之根。厥证和肾密切相关,所以才说皆属于下。而下者,实为肾也。
    还有血气奔逆之大厥,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,烦劳阳气内张之煎 厥,都是因为肾阴大虚,水不制火,肝阳暴张,风火相煽,而导致血气奔逆,升而不降,而成厥证。当然厥证还有虚实和寒热之别,而以标本论,又有在肾和在肝之别,但是致病的原因又主要在于下焦之肾。其病在肝也在肾,而肝肾又同处下焦,所以说皆属于下。
    而固是前后不通,泄为二阴不固。肾主二阴,前后二阴不约或不利,都和肾的关系密切,也就是皆属于下。所以凡是四肢厥冷、二便失常,都和下焦有关。
    大体来说,厥者,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,轻则四肢发凉,重则昏不知人,有寒厥、热厥、煎厥、薄厥、大厥之别。而固者,是指小便不通或者大便秘结。泄是指小便失禁或者大便泄泻。固和泄虽然病因各异,但都和下焦关系密切。所以才说,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。
 
热病机
    热病机有四,分别是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。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。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
    第一、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一般腹部坚硬胀满,同时兼见便秘、尿涩、烦热、口苦等等证候,多属热证。
     所谓的诸腹胀大,在中医理论中,就是泛指因热而胀的多种腹部胀满、腹大如臌的病症,还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腹胀、腹水等等,而中医理论认为,这些症状大多和热邪有关。
    所以腹胀腹大者,病因为热。而腹胀又兼腹大者,为臌,也就是腹水。刘河间说阳热气盛,则肿胀也。李中梓也说,大抵阳证必热,热者多实。
    所以这里所说的热,其实是阳证和热证的意思。而这些热邪主要是因为七情内伤、六淫外侵,饮食不节,房劳虚损,而导致脾胃受损,不能运化水谷精微,湿热郁积,则气机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,浊气充斥腹部而导致胀满。
    而在《调经论》中说,饮食劳倦,损伤脾胃,始受热中,末传寒中,皆由脾胃之气虚弱,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,聚而不散而成胀满。所谓外伤风寒,有余之邪自表传里,寒变为热,而作胃实腹满。又有膏粱之人,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。
    而在《证治准绳杂病》篇中说,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,属八益之邪有余之证,自天外而入,是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,寒变为热,而作胃实腹病。
    而《阴阳应象论》中也说,清气在下则生泄,浊气在上则生胀,此为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。胀者,饮食失节为胀,为受病之始。湿热为胀,是脾胃之令不行,阴火亢甚,乘于脾胃,盛则左迁而阳道不行,六腑之气绝于外。
    《调经论》中说,下脘不通,则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。而阳主运化,饮食劳倦损伤脾胃,阳气不能运化精微,聚而不散,故为胀满。
朱丹溪也说,七情内伤,六淫外感,饮食失节,房劳致虚,脾土之阴受伤,转输之官失职,胃虽受谷不能运化,故阳升阴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。清浊相混,隧道壅塞而为热,热留为湿,湿热相生,遂成胀满。所以才说,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
    第二、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。意思是说,一般腹胀肠鸣,叩之有鼓音的症状,多属于热。
    所谓鼓之如鼓,胀而有声,为阳气所逆,故属于热。而师传篇又说,胃中寒则腹胀,肠中寒则肠鸣飧泄。又说中气不足,肠为之苦鸣。所以寒胀者,也有胀而有声。所以此处的皆属于热,只是相对而言。
    比如以手扣腹,其声响亮如鼓者属气臌,音低而沉闷者为水臌、血臌、蛊臌。而气臌者属肝失疏泄,气滞失运,结于腹中而腹胀,甚者腹大,病邪为郁结之气。寒热皆有。所以以手鼓之有声,声如鼓音者,病因并非全为热,而是寒热皆有。
    第三、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。意思是说,一般的抽筋、角弓反张,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,多属热证。
    所谓诸转反戾者,转筋拘挛也。水液为小便。刘河间说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为痛,火主燔灼燥动之故也。而小便混浊者,天气热则水混浊,寒则清洁,水体清而火体浊,而水液之浊属火,也就是所谓的皆属于热。
    而热胜者必多烦燥焦渴,寒胜者必多厥逆畏寒。太阳之至为痉,太阳之复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,皆属阳衰阴胜之病。
    所以凡是筋脉扭转,肢体或者全身曲而不直,扭曲、反张等等,排出的水液又混浊,病因就多属热邪。因为热邪不仅会损伤筋脉,还伴有水液浑浊的症状。所以才说,诸转反戾,水液浑浊,皆属于热。
    第四、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意思是说,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,或者比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里急后重的,多属热证。
    比如呕吐酸水,暴泻如注等里急后重之证,多是因为热邪侵犯肠胃。邪在胃则胃气上逆,呕吐酸水。邪在肠则湿热下迫大肠,腹泻如注,里急后重。同时又伴有心中烦热,呕出物酸而有腐,腹部胀痛等等。这类一般就多属实热,所以才说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
    大体来说,凡是腹部胀满、大而拒按,胀满如鼓、肠鸣有声,转筋反张、小便浑浊,呕吐泛酸、急泄下坠之证,都和热邪有关。病因不外乎脾胃损伤,肝气横逆而腹胀且大。湿热壅滞,气机不畅而腹胀如鼓而肠鸣。邪热炽盛,筋脉失养而转筋反张。热灼阴液而尿液浑浊。肝气犯胃,胃气上逆而呕吐泛酸。湿热下注而急泄下坠等等。而此类热邪之病大多急重,又多属实证。所以掌握基本的病机,就可以执简驭繁,对疾病和证候快速分类。但是也要切记千人有千症,所以医家临证要根据具体的病情,切合实际,辨证求因。
    而病机十九条,就是根据五脏和六气的关系,还有临床的主要表现归纳和总结而来,目的就是要审证求因。主要是以六气为纲,结合时令季节,气候变化,来分析病因、病机、证候。
    而掌握六气运动变化和发病的关系,才能做到探求病机,比如在《内经》中说,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,以之化之变也。而《金匮要略》中也说,夫人禀五常,因风气而生长,风气虽能生万物,亦能害万物,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也就是所谓的一岁六气,各有所宜,变化为病,各有其机。所以医家临床,要在审察病机,无失气宜。
    以五脏为纲,就可以辨别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和虚实。因为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,而四时阴阳升降、气候变化也都有相应的规律。所以外感、内伤发病都和五脏有关。
    而内风、内火、内湿、内寒、内燥等等,也都是以五脏为病变中心。所以中医临床以五脏为纲辨证论治,也是根据病机和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,以病因、病证来归类。这也就是所谓的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,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,盛者责之,虚者责之。
    有者为实,无者为虚。所以无论属实属虚,都要探求病因,比如张景岳说,有者言其实,无者言其虚。而求者,求有无之本也。而盛者责之,虚者责之,就是要根据虚实病机来探求病因,四诊合参,辨证论治。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