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医知识 >

内生五邪最具权威的解释

    在中医理论中,内生五邪是因为脏腑经络、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,而产生的化风、化寒、化湿、化燥、化火等病理变化。因为病起于内,又和外感六淫的风寒湿燥火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,所以就称为内生五邪,包括风气内动,寒从中生,湿浊内生,津伤化燥,火热内生。
    第一、风气内动。风气内动,又称内风,也就是肝风内动。是指或因阳盛,或因阴虚,或因血虚,或因热极而伤及营血,阴虚不能制阳,而阳升无制。或者筋脉失其濡养而起,所以有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之说。
    内风主要分为五种,一是肝阳化风,多由情志所伤,肝气郁结,郁久化火而亢逆。或者是暴怒伤肝,肝气亢逆。或者操劳过度,耗伤肝肾之阴而阴虚阳亢、水不涵木、浮阳不潜,继而阴不制阳,肝阳升动无制,亢而化风,则为肝风内动。轻则肢麻震颤,眩晕欲仆,重则半身不遂。甚则血随气升而卒然仆倒,或为闭厥,或为脱厥。  
    二是热极生风,多因邪热炽盛,煎灼津液,伤及营血,燔灼肝经,筋脉失其柔顺,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,一般多见痉厥,抽搐,伴有高热,神昏,谵语等症。
    三是阴虚风动,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,或者久病耗伤津液,阴气亏虚而起。而阴液枯竭,不能濡养筋脉。阴气大伤,则无凉润柔和之能,则变生内风,也就是虚风内动。
    四是血虚生风,多是生血不足。或是失血过多,或是久病耗伤营血、导致肝血不足、筋脉失养。又或者是血虚无以荣络而虚风内动。
    五是血燥生风,多因久病耗血,或年老精亏血少,或长期营养缺乏,生血不足。又或者是瘀血内结,新血生化障碍而起。因为津枯血少,失润化燥,肌肤失于濡养,经脉气血失于和调,血燥而变生内风。
    而外风是六淫之首,四季皆能伤人,或经口鼻,或经肌表而入,或者同时兼有。经口鼻而入者一般先侵袭肺系,经肌表而入者,一般始于经络,而正虚邪盛则又内传脏腑。
    内风是自内而生,多因脏腑功能失调,虽然和心、肝、脾、肾都有关系,但又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。所以内风的临床表现就以眩晕、肢麻、震颤、抽搐为主。
    第二、寒从中生。寒从中生也称内寒。是因为阳气虚衰、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而虚寒内生。或者是阴寒之邪弥漫积滞。一般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,阳气素虚。或者是久病伤阳,又或者是外感寒邪、过食生冷而损伤阳气、累及脾肾,脾肾阳虚而温煦气化失职而生。
    临床的表现,一是阳虚阴盛,而阴盛则内寒自生,所以多有虚寒和血脉收引之症,比如面色苍白,形寒肢冷,或者筋脉拘挛,肢节痹痛等等。二是阳虚气衰,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而阳不化阴,则会导致水湿、痰饮积聚、停滞。
    湿浊内生,中医也称内湿。是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,而引起的湿浊蓄积和停滞。一般是因为过食肥甘、嗜酒或恣食生冷、内伤脾胃而脾失健运,不能为胃行其津液。或者是素体肥胖,或喜静少动,或情志抑郁,导致气机不利、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不化,聚而成湿。在中医理论中,湿浊内生也和肾阳虚、温煦气化失职有关。
    第四,津伤化燥,是因为机体的津液不足,人体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,而干燥枯涩,中医也称为内燥。内燥一般是因为久病伤阴耗液,或者大汗、大吐、大下,或者亡血失精等等,而导致阴亏津少。又或者是温热病变、热盛伤阴耗津而导致。而内燥的病变,多见于肺、胃、大肠,一般表现为津液枯涸、阴虚内热等等。
    第五、火热内生。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和内热,在中医理论中,是指阳盛有余、阴虚阳亢。或气血郁结、郁久化热化火。或者病邪郁结、从阳化热化火而火热内扰。一是阳盛化火,称为壮火。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气有余便是火。二是邪郁化火,比如外感风、寒、燥、湿,病邪由表入里,郁结而从阳化热化火。或者是痰饮、瘀血、结石、食积、虫积等郁而化火。三是五志过极而化火。四是阴虚火旺,比如津液亏耗、阴气大伤、阴虚阳亢而虚热、虚火内生。
    而阳盛邪郁化热化火,和五志过极化火,一般多为实热和实火。而虚火属阴虚内热,多有全身性的虚热征象,比如五心烦热,骨蒸潮热,面部烘热,消瘦,盗汗等等。
    而内生五邪的特点,一是发病隐匿、起病缓慢。因为内生五邪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,或者是功能减退而产生,所以渐生渐长、致病缓慢,在发病的初期一般不易察觉。
    二是发病前期、脏腑失调。因为内生五邪致病,始于脏腑功能失调,所以发病前期先有脏腑失调。比如内湿,虽然是因为肺、脾、肾的水液代谢失调,但五脏之中,脾胃和湿病的关系又最为密切。比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说,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所谓脾为土脏,恶湿而喜燥。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足,水津不能运行三焦,就会诸湿肿满。
    三是临床表现类似外感,所谓病由内生者,必由脏及表。内生五邪和外感六淫的临床表现,也多有相似之处。比如脾胃寒证有内外之分,而临床表现也都有脘腹冷痛、得温则缓、遇寒加重等等。
    所以《景岳全书·论诸寒证治》中说,凡寒病之由于外者,或因风寒以伤形,或因生冷以伤脏。其由于内者,或因劳欲以败阳,或因禀赋之气弱。寒自外入者,必由浅及深。而寒由内生者,必由脏及表。
    四是病程长,病情反复。因为内生五邪致病发病隐匿,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和虚衰,所以病程长,也会反复发作。比如内生火热,就是长期的脏腑功能虚衰而起。所以病程长,病情也会逐渐加重。
    五是外邪诱发,病情加重。因为内邪和外邪关系密切,也多有合并外邪发病,或者因为外感之邪诱发而加重病情。比如内寒本是阳虚不足而起,但因为阳虚,外寒又容易乘虚而入,从而互为因果、内外夹杂。
    而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,或虚证、或实证、或虚实夹杂证,所以一般没有表证。而外感六淫病邪,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,临床就多有表证而多属实证。
    所以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,一是致病因素,一是病理结果。所谓六淫伤人,由表入里,损及脏腑,则内生五邪之害。而内生五邪,脏腑功能失调,又易感六淫之邪。
    而在中医理论中,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变化,其实和体质的强弱、病邪的性质都有密切的关系。因为体质不同,病邪各异,所以临床的征象错综复杂,千变万化。
    当然各种疾病、各种症状都有各自的发病机理,但也不外乎邪正盛衰、阴阳失调、气血失常、气机紊乱等等,所以区分外因和内因,是明晰疾病的前提条件,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。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