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针灸技术 >

毫针针法:持针、进针;针刺的角度、方向、深度及行针手法

持针法:
1、刺手、押手
毫针操作时,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"刺手",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"押手"(又称"压手")。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记述的"右主推之,左持而御之",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,进针时将臂、腕、指之力集于刺手,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,然后行针。押手的作用,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,使毫针准确地刺中腧穴,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,不致摇晃和弯曲。  
进针时刺手、押手配合得当,动作协调,可以减轻痛感,行针顺利,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,提高治疗效果。
2、持针姿势
持针的姿势状如持毛笔,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。根据用指的多少,又分为二指持针法、三指持针法、四指持针法、五指持针法。
二指持针法: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,针身与拇指呈90^角。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。
多指持针法:用右手拇、食、中、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,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,支持针身垂直。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。
二、进针
进针称刺针法、下针法、入针法、内针法,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配合下,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,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。
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,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。毫针进针方法很多,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,以刺手刺入术式分,以押手姿势分,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。
(一)以进针速度分法
1.速刺法: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,针入皮下的手法。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。
2.缓刺法: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,针入皮下的手法。缓刺法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。
(二)以刺入术式分法
1.插入法: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他术式,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。
2.捻入法: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针尖刺人皮下的手法。
3.飞入法: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,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人,刺入皮下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。
4.弹入法: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,运用指力,并以中指弹动针柄时瞬即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。
(三)以刺押手势分法
1.单手进针法: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,中指指端紧靠穴位,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,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,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。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
2.双手进针法: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,协同进针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。
(1)爪切法:又称指切法,临床最为常用。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,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。
(2)夹持法: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,露出针尖,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,将针尖对准穴位,当贴近皮肤时,双手配合动作,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,直至所要求的深度。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。
(3)舒张法:即左手五指平伸,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,右手持针,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。行针时,左手食中两指可夹持针身,以免弯曲,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。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,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,以便进针。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。
(4)提捏法: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,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。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,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。
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、针刺深度、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,以便于进针、易于得气、避免痛感为目的,灵活选用相应的进针法。
三、针刺的角度、方向、深度
针刺的角度、方向、深度,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。在操作过程中,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、方向和深度,是获得针感、施行补泻、发挥针刺效应、提高针治疗效、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。
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,还要和正确的针刺角度、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。针刺同一个腧穴,角度、方向和深度不同,刺达的组织结构、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,都会有一定的差异。  
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、方向和深度,主要根据施术的部位、治疗需要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。
(一)针刺的角度
针刺角度根据腧穴部位、病性病位、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,一般分为直刺、斜刺、平刺三类。
1.直刺: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^角,垂直刺入腧穴。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,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。
2.斜刺: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^角左右,倾斜刺入腧穴。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,或内有重要脏器,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,在施用某种行气、调气手法时,亦常用斜刺 
3.平刺:又称横刺、沿皮刺,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^角左右,横向刺入腧穴,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。如头皮部、颜面部、胸骨部腧穴,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、腕踝针法,都用平刺法。
(二)针刺的方向
针刺方向,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,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、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。
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,颈项,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,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,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,腹部腧穴多用直刺,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,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。
(三)针刺的深度
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腧穴皮肉的深浅。掌握针刺的深度,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,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。
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,在临床实际操作时,要结合患者的年龄、体质、病情、腧穴部位、经脉循行深浅、季节时令、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,灵活掌握。
1.年龄: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说:"婴儿、瘦人,浅而疾之;壮士、肥人,深而留之";老年体弱,气血衰退;小儿娇嫩,稚阴稚阳,均不宜深刺。青壮之龄,血气方刚,可适当深之。
2.体度患者的体质、体形,有肥瘦、强弱之分。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:"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调其气之虚实","知形之肥瘦,则知用针之深浅"。对形瘦体弱者宜浅刺,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。
3.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,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。
4.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有深有浅、属阴属阳之别。经脉较深,刺经可深,络脉较浅,刺络宜浅。阳经属表宜浅刺,阴经属里宜深刺。
《灵枢·阴阳清浊》:"刺阴者,深而留之;刺阳者,浅而疾之"。凡循行于肘臂、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,刺之宜深;循行于腕踝、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,刺之应浅。
病情:脉实者,深刺之,以泄其气;脉虚者,浅刺之,使精气无泻出,以养其脉,独出其邪气。
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。
手法:补则从卫取气,宜轻浅而针,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;泻则从荣弃置其气,宜重深而刺,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",
《难经》:"刺营无伤卫,刺卫无伤营",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,有的放矢。如当深反浅,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;当浅反深,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。
时令:针刺必须因时而异,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,又要结合时令。一般春夏宜浅刺,秋冬宜深刺。
《难经》:"春夏者,阳气在上,人气亦在上,故当浅取之;秋冬者、阳气在下,人气亦在下,故当深取之"。
针感: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、出现快的,以及精神紧张、俱怕针刺的患者,针刺应当浅。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,针刺应当深。
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,以得气为度。针刺的角度、方向和深度,这三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。深刺多用直刺,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。对延髓部、眼区、胸腹、背腰部的腧穴,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、器官,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、方向和深度,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。
四、行针手法
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,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,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、传导的操作方法称为"行针","运针"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。
(一)基本手法
1.提插法: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,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。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是插,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是提。反复地上下运动行针,为提插法。
提插幅度的大小、层次的变化、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、要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病情、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。指力要均匀一致,幅度不宜过大,一般以3~5分为宜,频率不宜过快,每分钟60次左右,保持针身垂直,不改变针刺角度、方向和深度。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,频率快,刺激量就大;反之,提插的幅度小,频率慢,刺激量就小。
捻转法: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,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。捻转角度的大小、频率的快慢、时间的长短等,要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病情、腧穴部位、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。
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,角度要适当,一般应掌握在180~360^左右,不能单向捻针,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,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。捻转角度大,频率快,其刺激量就大;捻转角度小,频率慢,其刺激量则小。
(二)辅助手法
1.循法:针刺不得气时,可以用循法催气。是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,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。
《针灸大成》:"凡下针,若气不至,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,上下左右循之,使气血往来,上下均匀,针下自然气至沉紧"。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,激发经气,促使针后易于得气。
2.弹法: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,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,使针体微微振动,以加强针感,助气运行,有催气、行气的作用。
3.刮法: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,经气未至,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,抵住针尾,用拇指、食指或中指指甲,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,促使得气。在针刺不得气时可以激发经气,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。
4.摇法:针刺入一定深度后,手持针柄,将针轻轻摇动,以行经气。摇法一是直立针身而摇,以加强得气感应;一是卧倒针身而摇,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。
5.飞法:针后不得气,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,细细捻搓数次,然后张开两指,一搓一放,反复数次,状如飞鸟展翅,故称飞。作用是催气、行气,使针刺感应增强。
6.震颤法:针刺入一定深度,右手持针柄,用小幅度、快频率的提插、捻转手法,使针身轻微震颤。可促使针下得气,增强针刺感应。
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、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,并根据临证情况,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。如刮法、弹法,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;飞法,可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;摇法、震颤法,可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。
通过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施用,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,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五、针刺得气
得气,又指"针感",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,以提插或捻转等手法,使针刺部位获得"经气"感应。
《金针梅花诗钞》:"夫气者,乃十二经之根本,生命之泉源。进针之后,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。下针得气,方能行补泻、除疾病"。
(一)得气的临床表现
判断针下是否得气,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,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。
针刺腧穴得气时,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、麻重等自觉反应,有时或出现热、凉、痒、痛、抽搐、蚁行等感觉,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。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震颤,还可见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经性皮疹带或红、白线状现象。患者有自觉反应时,医者的刺手也能体会到针下沉紧、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。
如针刺后未得气,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,医者刺手会感到针下空松、虚滑。
(二)得气的意义
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,也是判定经气盛衰、病候预后、正确定穴、行针手法、针治效应的依据。
得气与否和疗效有关,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,激发经气,调整阴阳,补虚泻实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针刺气至,说明经气通畅,气血调和,相应的脏腑器官、四肢百骸功能平衡协调,消除病痛。
得气迟速和疗效有关,针下得气是人体正气在受刺腧穴的应有反应。针下气至的速迟,能观测机体的正气盛衰和病邪轻重,从而对判断病候好转或加重的趋向,针治效果的快慢有基本了解。
《针灸大成》:"针若得气速,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;若气来迟,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"。
针后得气迅速,多为正气充沛、经气旺盛的表现。正气足,机体反应敏捷,取效相应也快,疾病易愈。
针后经气迟迟不至者,多因正气虚损、经气衰弱的表现。正气虚,机体反应迟缓,收效则相对缓慢,疾病缠绵难愈。
经反复施用各种行针候气、催气手法后,经气仍不至者,多属正气衰竭,预后每多不良。
得气和补泻手法有关。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,针下得气有正气、邪气之分。可以辨别机体的气血、阴阳、正邪等盛衰情况,施以或补或泻的刺法。
《灵枢·终始》:"邪气来也紧而疾,谷气来也徐而和"。辨别机体的气血、阴阳、正邪等盛衰情况,施以或补或泻的刺法。
(三)影响得气的因素
毫针刺中腧穴后,运用一定的行针手法即能得气。如不得气或气至不够,就要针对影响得气的因素,采取相应方法促使得气。
1.和患者的关系。针刺得气和患者的精神状态、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等情况密切相关。一般新病、体形强壮、病证属实者,针后出现感应较快、较强;久病体衰、病证属虚者,针下出现感应较慢、较弱,甚至不得气。有些患者阳气偏盛、神气敏感,容易得气,并可出现循经感传。多数患者机体阴阳之气无明显偏颇者,气血润泽通畅,脏腑功能较好,针刺时感应既不迟钝,也不过于敏感,得气适时而平和。如属阴气偏盛的患者,多需经过一定的行针过程方有感应,或出针后针感仍然明显存在等,必须因人而异。
2.和医者的关系。如取穴不准,操作不熟练,未能正确掌握好针刺的角度、方向、深度和强度,或施术时患者的体位和行针手法选用不当等,都是影响针刺不能得气或得气较慢、较弱的因素。医者在施术时精神不集中、注意力分散、不能"治神’,也会影响针刺得气。
3.和环境的关系。在晴天、气候较温暖时,针刺容易得气;阴天、气候较寒冷时,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。
除气候的阴晴,冷热外,还有空气、光线、湿度。海拔高度、电磁、音响、气味、卫生等,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。
(四)促使得气的方法
针刺时,如不得气或得气较迟者,要采取相应措施,促使得气,以发挥针刺治疗的效果。
1.纠偏法:针刺不得气或得气不满意,可能是因为腧穴的体表定位不准确,或者是腧穴定位准确但针刺入的角度、方向、深度和强度不恰当。腧穴是脏腑、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,刺中腧穴,才能得气。所以针刺时既要取穴准确,更要掌握好不同穴位的针刺角度、方向、深度和强度,以达到得气为准。如果腧穴的定位相差较大,应出针重新定准腧穴正确位置后,再行针刺。
2.候气法:当针下不得气时,要留针候气等待气至,也可间歇运针,用提插、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。前者为静留针候气法,后者为动留针候气法。留针候气,要有耐心,不可操之过急。
3.益气法:少数机体虚弱、正气不足而致针刺不易得气的患者,可根据其具体情况,在其他已得气的腧穴如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等上加强补的手法,或在未得气的腧穴以温针灸法、艾灸法以温经益气。
六、催气、守气、行气
(一)催气法
催气,是指通过各种手法,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。
《神应经》:"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,细细动摇、进退、搓捻,其针如手颤之状,是谓催气"。
1.搜气法:针入所定深度后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,可将针退至浅层,改变针刺方向,再行针刺。如仍不得气,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,反复进退搜索,以催其气至。
2.循按法:针后气至不畅,或得气后瞬即消失。可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、左右循按、爪摄或叩击,以催引其气至。
3.弹震法: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,促其气至,使针下沉紧: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出,敲震穴位周围,或用手指弹震,以振动经气促使气至。
(二)守气法
守气,是指在使用候气、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,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,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,守住针下经气,以保持感应持久。
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:"经气已至,慎守勿失",《灵枢·小针解》也说:"上守机者,知守气也。……针以得气,密意守气勿失也"。
1.推弩法: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,推弩针柄,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,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,稍待1~3min,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。
2.搬垫法:针下得气后,患者有舒适感觉时,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,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,顶住有感觉的部位。如用拇指搬针,即用食指垫针。用食指搬针,即用拇指垫针,以加大经气感应。如配合补泻时,补法针尖要往里按,搬垫的角度要小;泻法针尖要往外提着,搬垫角度要大。
(三)行气法
行气,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,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,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,称为行气。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经气,推动经气运行,使之"气至病所"。
《针灸大成·经络迎随设为问答》:"有病道远者,必先使气直到病所"。
1.循摄法:常用于经气不足,气行缓慢。用左手食、中、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道路上,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,上下往来轻柔循摄,以使气行加速,气至病所。
2.逼针法: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,将针尖于得气之处,压住不动,欲使经气向上行时,针尖略朝向上方。欲气向下行时,针尖略朝向下方。施术时要集中精神,意气于针,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运行。
《席弘赋》指出:"逼针泻气便须吸,若补随呼气自调",说明施用行气手法时要配合呼吸补泻进行。
3.推气法:得气后,若气行不远时,用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,使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,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,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,即轻轻退合,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。如此反复施术,直至针下之气至病所。
4.按截法:针刺得气后,右手握住针柄,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,然后施以捻转、提插等手法,可使经气下行,反之,按压针穴下方,可使经气上行。
《金针赋》:"按之在前,使气在后,按之在后,使气在前"。
如在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,针尖应斜向上,在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,针尖应斜向下。此外要充分运用押手的按截,才能达到行气的目的。
七、针刺手法的轻重
针刺手法有轻、中、重不同的刺激量,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。
(一)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
针刺手法的轻重,目的是通过手法的不同量激发经气,调整经络、脏腑功能,达到补虚泻实、扶正祛邪的目的。
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不同,加之患者的体质、年龄、病情、病程、腧穴部位、耐受度、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,医者必须采用相应针刺手法的轻重刺激量,才能有效地调整功能,促进机体恢复正常。所以针刺手法的轻重也是决定针刺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(二)针刺手法轻重的量化
针刺手法轻重大体上可分轻、中、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;
轻者,即在针下得气基础上,施用轻微的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,针下感应柔和,行针时间不宜长;
中者,是在得气情况下,行针时的手法适当加大刺激量,针下感应明显,行针时间要适中;
重者,则在原针下气至基础上,加大行针的力度,使针下感应强烈(患者能耐受为度),行针持续时间要长。
针刺手法轻重的构成
针刺手法的轻重,不是单一的手法用量,而是和使用的针具粗细、长短,刺入的角度、深度,行针时的幅度、频率等直接有关。
粗毫针用的指力要重,刺激量大。细毫针用的指力较轻,刺激量小,毫针刺入腧穴的角度、深度不同,其刺激的轻重程度也不同,一般直刺、深刺的量要大,平刺、浅刺的量就小。
提插的幅度大于0.5cm、捻转的角度大于180^者,刺激量就大。提插的幅度小于0.3cm、捻转的角度小于90^者,刺激量就小。施行手法时的频率每分钟90次以上者,刺激量大,反之每分钟60次以下者,刺激量小。
掌握毫针针刺手法的轻重,要多练常练,熟能生巧,做到心中有数,指下分明。
(四)针刺手法轻重与针刺补泻法的关系
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的虚实而施以补法或泻法,针刺补法的刺激量有轻有重,针刺泻法的刺激量也有重有轻,不能以医者的主观愿望而定,必须依据辩证施治的原则,掌握"毋太过,毋不足"的刺激量,防止太过易伤正,不足则留邪之弊,以针下气至,切中病机为要。
八、留针法
行针得气、或补或泻后,将针留置在腧穴内称为留针。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,还可以候气、调气。
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,要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、腧穴位置等而定。
如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,或留置10~20分。
但对一些特殊病症,如慢性、顽固性、痉挛性疾病,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。某些急腹症、破伤风角弓反张者,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;而对老人、小儿患者和昏厥、休克、虚脱患者,不宜久留针,以免贻误病情。
(一)静留针法:针下气至后,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,不再运针,到时出针。多用于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、虚弱性患者。病情属虚或寒需行补法时,按"寒则留之",也用本法。
(二)动留针法: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,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,称为动留针法。作用是增强针刺感应,补虚泻实的。
针后经气不至者,可边行针催气,边留针候气,直待气至。
留针要排除不适合留针的患者,如儿童、惧针者、初诊者、体质过于虚弱者;还要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、喉部、胸部等;再次要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,如尿频、尿急、咳喘、腹泻等类病症。
需要留针、可以留针者,在留针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,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。
九、出针法
出针又称起针、退针。
(一)出针方法:出针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,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,并随势缓缓提至皮下(不可单手猛拔),静留片刻,然后出针。
(二)出针要求: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,分别采取"疾出"或"徐出"以及"疾按针孔"或"摇大针孔"的方法出针。
出针后,除特殊需要外,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,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。当针退完后,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,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,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,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征象。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