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口述并操作中医脉诊常用的运作方法。
1、患者体位:嘱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。(2分)
2.医生指法
(1)选指
①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。(1分)
②手指指端平齐,手指略呈弓形倾斜,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°角。(1分)
(2)布指
①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(中指定关)。(1分)
②食指按在关前(腕侧)定寸,用无名指按在关后(肘侧)定尺。(1分)
(3)运指:运指分举法、按法、寻法、循法、总按与单诊等。(2分)
二、毫针在使用前进行检查,检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?
毫针是治病的工具,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,以免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。检查时要注意:
针尖要端正不偏,圆而不钝,无毛钩,光洁度高,尖中带圆,形如”松针“,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;针身要光滑挺直,圆正均匀,坚韧而富有弹性; 针根要牢固,无剥蚀、伤痕。
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,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,针柄的长短、粗细要适中,便于持针。
演示间接叩诊法的操作方法。
①检查者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,其他手指稍微抬起,不要与体表接触,右手指自然弯曲,以中指指端叩诊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,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。
②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,避免肘关节及肩关节参与运动。
③叩击动作要灵活、短促、富有弹性,叩击后右手应立即抬起,以免影响音响的振幅与频率。
④一个叩诊部位,每次只需连续叩击2~3下,不能连续不断,否则影响叩诊音的分辨。
⑤叩击力量要均匀一致,便于判断叩诊音的变化与比较。
⑥叩击力量的轻重视不同的检查部位、病变性质、范围和位置深浅而定。轻叩法用于确定心、肝相对浊音界;中度叩诊法用于确定心、肝的绝对浊音界;重叩诊法用于距体表约7cm左右很深的病变部位。
断针的处理
在针灸时如果出现了断针,必须要尽快的处理,作为医生,这时千万不要慌张,要从容镇定的去进行处理,患者不要变动体位,最好是一动不动,防止断针继续往前走。如果看到有露在外面的残留断针,这种情况往往很好办,只需要找一个钳子,直接把断针拔出就可以。
如果是断针已经进入到肌肉,要尽快通过x线,进行定位之后,选择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取出。作为医生在给患者进行针灸时,千万不能为了推卸责任,而隐瞒患者,会造成更严重后果,这样的一个后果,最终还得由医生来负责。
中医临床答辩试题:
十二经脉具体指哪些经脉?
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,具有表里经脉相合,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。包括手三阴经(手太阴肺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阴心经)、手三阳经(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手太阳小肠经)、足三阳经(足阳明胃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太阳膀胱经)、足三阴经(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),也称为“正经”。
试述针灸治疗外感头痛的治法,主穴及操作特点。
治法:祛风通络、止痛。
主穴:百会、风池、太阳、列缺。
操作:毫针泻法。风门拔罐或艾灸,大椎点刺出血。
试从望诊方面详细描述少神证候的临床表现。
为两目晦滞,目光乏神,面色少华,暗淡不荣,精神不振,思维迟钝,少气懒言,肌肉松软,动作迟缓。临床意义:提示精气不足,机能减退,多见于虚证患者或疾病恢复期病人。
简述肺、脾、肾三脏与水肿发病的关系。
水肿的发病机制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,张景岳说:"盖水为至阴,其本在肾;水化于气,故其标在肺;水惟畏土,故其制在脾"。
试述晕针的原因,症状和预防。
原因:患者体质虚弱,精神紧张,或疲劳、饥饿、大汗、大泻、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,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,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。
症状: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,头晕目眩,面色苍白,恶心欲吐,多汗,心慌,四肢发冷,血压下降,脉象沉细,或神志昏迷,仆倒在地,唇甲青紫,二便失禁,脉微细欲绝。
预防: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。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、身体虚弱者,应先做好解释工作,消除对针刺的顾虑,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,最好采用卧位。选穴宜少,手法要轻。若饥饿、疲劳、大渴时,应令进食、休息、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。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,要精神专一,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,询问病人的感觉。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,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,防患于未然。
简述哮病和喘证的鉴别特点。
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、困难的表现。哮必兼喘,但喘未必兼哮。哮指声响言,喉中哮鸣有声,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;喘指气息言,为呼吸气促困难,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