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内经》中说,病有内外,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,内有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情内伤。而七情分属五脏,五脏又主五志,也就是所谓的心主喜、肝主怒、脾主思、肺主悲、肾主恐。
要想理解七情致病,就先要搞清七情和脏腑、气血的关系。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脏腑有密切的关系,而规律就是心主喜,过喜则伤心。肝主怒,过怒则伤肝。脾主思,过思则伤脾。肺主悲、忧,过悲过忧则伤肺。肾主惊、恐,过惊过恐则伤肾。
因为脏腑的病变,会导致出现相应的情志反应,而情志反应过度,又可以损伤相关的脏腑。所以中医才说,七情生于五脏而又伤五脏。
而七情和气血的关系,是气对人体脏腑有温煦和推动的作用,而血对人体脏腑有濡养作用。因为气血是情志活动的基础,脏腑气血的变化,会影响情志的变化。所以《内经》中才说,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。
而所谓七情致病,大体上分为四类。
精神刺激导致的情志变化,比如癫病的病因,就是忧郁伤肝、肝气郁结、损伤于脾、脾失健运、痰浊内生、痰气上逆、迷蒙心神、不能自主。而狂病多由恼怒悲愤,伤及肝胆,不得宣泄,郁而化火,煎熬津液,结为痰火,痰火上扰,蒙蔽心窍,神志逆乱而发。
第二是直接伤及脏腑。因为不同的情志刺激,会伤及不同的脏腑,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。比如喜伤心,心伤则心跳神荡,精神涣散,甚至精神失常。
当然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,但是和心、肝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因为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,心神受损,就会涉及其他脏腑。而肝失疏泄,气机紊乱,又是情志疾病发病的关键。
所谓心主血而藏神,肝藏血而主疏泄,脾主运化而居中焦,是气机升降的枢纽、气血生化之源。所以情志所伤,最主要的就是心、肝、脾和气血失调。
比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,会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、失眠、烦躁、神志恍惚,哭笑无常、言语不休、狂躁妄动等等。
而郁怒不解则伤肝,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,出现胁肋胀痛、性情急躁。或者是暴怒而肝气上逆,损及血脉,血随气逆而晕厥。
而思虑过度则伤脾,脾失健运,就会导致食欲不振、脘腹胀满等等。所以七情所伤的心、肝、脾功能失调,既可单独发病,也会相互影响,相兼为害。比如思虑过度、劳伤心脾、郁怒不解、肝脾不调等等。而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恐,会引起脏腑气机紊乱,郁而化火,也就是所谓的五志化火。
而情志失调又可以导致六郁为病,比如气郁而湿滞,湿滞而成热,热郁而生痰,痰滞而血不行,血滞而食不化。
第三、影响脏腑气机。所谓百病皆生于气。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也被称为七气。再加上寒和热,就是中医所谓的九气。
所谓气贵冲和,运行不息,升降有常。气出入有序,升降有常,周流一身,循环无端,人就不会生病。而七情变化,五志过极,就会导致气机失调。
比如七情致郁,就是气不周流而郁滞,或者是升降失常而逆乱。而七情不舒,则会导致气机郁结、气滞而血瘀、气郁而聚湿生痰,化火伤阴。或在形躯,或在脏腑,变病多端。所以七情损伤,脏腑气机紊乱,血行失常,阴阳失调。就会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思则气结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。
所谓怒则气上,是指气机上逆。因为怒为肝之志,暴怒伤肝,就会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。而肝气上逆,血随气升。肝气横逆,则可犯脾、克胃。而因为肝肾同源,所以怒伤肝之外,也会伤肾,而肾伤则精衰。所以中医才说,肝为五脏之贼,肝气疏泄失常,就会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。
所谓喜则气缓,是指心气弛缓。喜为心之志,喜乐无极,暴喜伤心,则心气涣散,神不守舍,出现乏力、懈怠、注意力不集中,乃至心悸、失神,甚至狂乱等等。
而悲则气消,是指肺气消耗。因为悲忧是肺之志。所以悲哀太过,耗伤肺气,就会导致心、肝、脾等脏腑病变。而悲忧又会伤肝,肝伤则精神错乱。悲哀过度则会心气内伤,悲忧伤脾,则三焦气机滞塞,运化无权。
而思则气结,是指脾气郁结。思为脾之志,思虑太过则气结于中,脾气郁结,中焦气滞,水谷不化。因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,所以思虑太过,伤脾之外也会伤及心血。
而恐则气下,是指精气下陷。所谓恐为肾之志,恐伤肾是指长期恐惧,或者突发的意外惊恐,就会导致肾气受损。如果肾气不固,就会气陷于下。而恐惧伤肾,精气不能上奉,心肺失其濡养,则水火升降不交。
而惊则气乱,是指心气紊乱。心主血,藏神,大惊则心气紊乱,气血失调。所谓自知者为恐,不知者为惊。所以惊能动心,也会损伤肝胆。
第四、影响情志波动。因为异常的情志波动,都会使病情加重或者恶化。比如眩晕患者,本身是因为阴虚阳亢,肝阳偏亢。如果突然恼怒,就会肝阳暴张,气血并走于上而眩晕欲仆,甚则昏仆不语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而发为中风。
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所以情志为病内伤五脏,主要是五脏气机失常、气血不和、阴阳失调而致病。
比如怒则气上,是因为怒则气逆,所以气上。喜则气缓,是因为喜则气和志达,营卫通利,所以气缓。而如果喜太过,则又心气涣散不收。
而悲则气消,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上焦不通,营卫不散,热气在胸中,所以气消。
恐则气下,是指恐则精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所以气下。
而惊则气乱,是说惊则心无所倚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所以气乱。
劳则气耗,是指劳则喘息、汗出,内外皆越,所以气耗。
所谓思则气结,是因为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所以气结。而寒则气收,是指寒则腠理闭,气不行,所以气收。
热则气泄,是热则腠理开,营卫通,汗大泄,所以气泄。
所以要急者以甘缓之,散者以酸收之,抑者以辛散之,惊者以酸平之,以甘镇摄之。而劳者以甘温之,损者以甘平益之,结者以辛润散之。还有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
而七情之病,也还要还以七情治之,所以怒伤肝者,悲胜怒,是以金胜木。喜伤心者,恐胜喜,是以水胜火。思伤脾者,怒胜思,是以木胜土。悲伤肺者,喜胜悲,是以火胜金。恐伤肾者,思胜恐,是以土胜水。
所谓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而情志为病,内伤五脏,主要是五脏气机失常、气血不和、阴阳失调。至于所伤何脏,则有常有变。
七情致病会伤及五脏,而五脏之志,喜、怒、悲、思、恐。五志过度则劳,劳则伤本脏。比如《难经》中论五劳,自上损下者,一损肺,所以咳嗽,二损心,所以盗汗。三损胃,所以食减便溏。四损 肝,所以善怒、筋缓。五损肾,所以淋漏。而自上损下者,过胃则不治。
自下损上者,一损肾,所以遗浊、经闭。二损肝,所以胁痛。三损脾,所以食减、胀、泻、肌消。四损心,所以惊悸、不寐。五损肺,所以咳喘。而自下损上者,过脾不治。
又说损其肺者,益其气。损其心者,调其营卫。损其脾者,调其饮食,适其寒温。损其肝者,缓其中。损其肾者,益其精。
而在《金匮》中说,肺劳损气,心劳损神,脾劳损食,肝劳损血,肾劳损精。后人又有五劳六极之说,所谓六极者,数转筋,指甲痛,为筋极。牙疼,踵痛,足痿不耐久立,为骨极。面无华色,头发脱落,为血极。肤如虫行,体肉干黑,为肉极。肌无膏泽,目无精光,羸瘦肌痒,为精极。
之所以说七情内伤,是因为七情是病之所由起。分言五劳者,是要明病之所由起、所由传。而推言六极者,是要穷病之所至极也。一言以蔽之,不外精、气、神三者。而精、气为人身之一阴一阳。神又贯乎阴阳之中为交纽。
所谓天一生水,水降于下,其浊者凝而为土以成地,而火虽生于地,实为天之阳气蕴蓄于地中。所以天地为太极一气之所化,而水为天之精,火为天之气,水火运于天地之间,时行物生,终而复始。
而天之神气,以地为基。人之神气,以形体为归宿。所以天之阳气,蕴蓄于地。人之阳气,蕴蓄于肾。而人具百体,心生最先。百体先死,心死最后。
而人之真阳者,为心之神。所以虽有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肾藏智之分,但皆为心之所主。虽有喜伤心、悲伤肺、怒伤肝、思伤脾、恐伤肾之分,皆为心之动而有所累。所谓人事纷扰,神气外用,不能内交心身,是为否。而否者,疲也,否为未济。夜间安寐,如万物归根,神气来复,内交心身,是为泰。泰者,安也,安则既济。
所以人能动静交相养,使神气常交于心身,则真阳之气以形躯之阴为归宿。所谓阴阳交则平,不交则病,相离则死。所以说内伤百病,不外精、气、神而已。而精、气、神三者,又不外神气与精交和不交而已。
大体来说,劳力者伤气,汗出喘息,内外皆越,而劳则气耗。气耗则阳虚,阳虚则生内寒,内寒又必生内湿。而虚则气浮,或阳虚气陷,或蒸蒸发热,甚至中虚不运,虚热上浮。所以要劳者温之。而形不足者补气。否则阳虚不复,就会伤及真阳。或者阳伤及阴,气不化精而湿转为燥,此为自上损下,由肺及肾。
而劳心者伤神,又重于劳力伤气者。或心神无片刻之静,或心体无安养之时。所以君火内沸,销烁真阴,不但伤神,也能伤精。而阴虚必生内热,内热必化内燥。甚则君火引动相火,伤及真阴,诸证丛生。此为自上损下,由心及肾。
所以要以甘凉育阴,安心静养,以后天真阴,摄先天真阳,使心阳下交于肾,肾阴上交于心,阴平阳秘,方可水火既济。
而七情伤神,为害尤甚,比如情志怫郁,悲忧思虑过度,心阳郁结,则肝、脾、肺之气郁结。而肝叶撑张,则为胀为痛,多怒多烦。脾不输精,肺不行水,则生痰生饮,食减化迟,大便作燥,不燥则泻。所以要抑者散之,微辛以达之,辛润以开之,咸柔以软之,微苦以清之,咸润以流畅之。
而悲怒恐惊,则耗伤心肾肝胆精血,治宜润养,佐以镇摄神志。而悲忧思虑过度,则会郁损心神。而劳、色伤精者,先动心以伤神,次劳力以伤气,又纵情以伤精。而伤精则阴亏,阴亏则易动相火,愈动愈伤,精、神、气三者皆耗。治须填补真阴。而病久则阴虚不复,真阴不能招摄真阳,真阳不能归附真阴,龙火上炎,一火兴而五火炽,则虚阳充塞。治则补肾不如补脾,以甘平、甘淡补之。又说补脾不如补肾,是因凡清润、温润、平润而味甘者,能补肾中之脾胃。所以补脾、补肾两不相碍。也就是所谓的草木有汁,则长青而不枯,人有液则长濡而不燥。
而七情通于五脏,喜通心,怒通肝,忧通肺,悲思通脾,恐通肾,惊通心和肝。所以七情太过,则伤五脏。而伤则有所亏损,治之不易。所以须识伤何脏,观色而察脉,验其形神,详其太过与不及,而后调济之。
而心肾真阴煎熬,则相火无所归附。所以内伤者,要趁阴阳未离而养心。所谓动则心病,心病则神病,神病则形病。人身百脉相通,内外贯彻,并无此虚彼实之理,不过是有先后轻重之分。所以心伤则神、形相继为病。
而孟子说,养心莫善于寡欲。寡欲则心虚,虚则灵,灵则生神,而神生气,气生精,精生形。人由形生精,由精生气,由气生神,全赖后天之真阴,招摄先天之真阳。此为本先天之真阳,复后天之真阴。所以神与形交,坎离既济,百脉既通,则外邪不足为患。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一心疗万病,不假药多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