淫、痰、饮、湿、滞、瘀、食、虫——其中以淫、痰、瘀、滞为主
1、六淫 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——以风、寒、火为主
风淫
表现:风为百病之长,其性轻扬开泄,善行数变,故具有发病急、消退快、游走不定特点。
分析:风邪侵表:发热恶寒、汗出、鼻塞或喷嚏,咳嗽,咽喉痒或痛,苔薄白,脉浮缓;风客肌肤:皮肤瘙痒,或起丘疹,或起风团,此起彼伏,游走不定;风袭经络:颜面麻木仁,口眼歪斜,颈项拘急,四肢抽搐;风袭关节:关节疼痛,游走不定;风水相搏:颜面先肿,继则全身
寒淫
表现: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,又称外寒证(恶寒、局部冷痛、苔白滑)
分析:伤寒证——寒邪伤于肌表:发热恶寒,无汗,头身疼痛,舌苔白,脉浮紧;中寒证——寒邪直中脏腑(寒邪客肺、寒滞胃肠、寒滞肝脉、寒滞心脉、寒凝胞宫证等;寒邪侵袭易形成寒凝气滞证、寒凝血瘀证,耗伤阳气则可演变成虚寒证,甚至导致亡阳。
暑淫
表现:炎热升散见发热恶热,汗出多;耗气伤津见口渴喜饮,气短神疲,尿短黄;暑夹湿邪见肢体困倦,苔白或黄;暑闭心神见神昏,甚至猝然昏倒、昏迷、惊厥、抽搐。
分析:伤暑:恶热、汗出、口渴、疲乏、尿黄、舌红,苔白或黄,脉虚;
中暑:发热,卒然昏倒,汗不出,烦闷,气急,甚或昏迷惊厥,舌绛干燥,脉濡数。
湿淫
表现:困重、闷胀、酸楚、腻浊、脉濡缓或细等为证候
分析:外湿——肢体困重、酸痛为主,或见皮肤湿疹、瘙痒,或有恶寒微热,病位偏重于体表;内湿——脘腹痞胀、纳呆、恶心、便稀等为主,病位多偏重于内脏。
燥淫
表现:干(皮肤,清窍,肺系)
分析:凉燥——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,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;温燥——发热有汗,咽喉疼痛,心烦,舌红,脉浮数等表热症状
火淫
表现:壮热,面红目赤,口渴,谵妄,出血,痛脓,舌红降
分析:暑——以汗出过多,气阴两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,治以清暑益气(清暑益气汤);火——以火毒内侵,或灼伤肌肤为损害的一组症状,治以清热解毒(五味消毒饮)
【其中】六淫——以风、寒、火为主
风分内外
1、外风:外感病的总因:主要分风寒风热
2、风寒:苔薄白,脉浮紧;寒大于热;咳痰稀沫;无汗头痛
3、风热:苔薄黄,脉浮数;热大于寒;咳痰粘稠;有汗咽痛
4、内风:主:六个主证四个类证
5、主证:眩晕,麻木,震颤,抽搐,强直,昏迷
6、类证:热极生风(高热惊厥)、肝阳化风(舌红脉弦)、阴虚动风、血虚生风(舌淡脉细)
内风四个类证 |
主症 |
舌诊、脉诊 |
热极生风(实热) |
角弓反张,牙关紧闭;高热,烦躁谵语或神昏 |
舌质红绛,苔黄燥,脉弦数 |
肝阳化风 (上实下虚) |
肝风内旋,上扰头目:眩晕欲仆,或头摇不能自制;
肝肾阴虚,筋脉失养:手足麻木;
风动于上,阴亏于下,上盛下虚:所以步履不正
|
舌红苔白或腻,脉弦而有力 |
阴虚动风(虚证) |
手足震颤、蠕动,或肢体抽搐+阴虚 |
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 |
血虚生风(虚证) |
肢体震颤,麻木,手足拘急,肌肉瞤动+血虚 |
舌淡苔白,脉细或弱 |
寒分内外
外寒 |
分类 |
凉燥 |
风寒,兼外燥(口鼻咽苔干燥、干咳)称凉燥 |
太阳中风证 |
外寒若以怕风为主,汗出则为表虚证,又称太阳中风证 |
寒痹或痛痹 |
外寒侵入经络筋骨,出现关节拘急凉痛,称为寒痹或痛痹 |
外寒直中 |
外寒直中脾胃,出现腹痛吐泻,四肢不温,称为中寒、直中、寒凝于胃、太阴证 |
内寒
虚寒证:内寒即阳虚证,又称虚寒证,对应脏腑
火分内外:火邪也有内外之别,温、热、火三者同性,仅轻重程度及病位不同
火邪 |
外邪者称温或热,内生者称为火 |
上焦湿热 |
外热既风热,外热夹外湿(午后发热,汗出热不解,头重如裹,苔薄腻,脉浮数) |
外暑 |
发生在暑季则称为暑湿证,也即外暑 |
内火应分清虚实 |
注意生风动血。虚火同阴虚相关,也称虚热证。实火以热盛症,苔黄,质红,脉数为主 |
热盛证要点 |
热盛证八个定位 |
心火 |
口疮,口苦,心烦 |
肝火 |
胁满,易怒,目赤 |
脾热 |
消谷善饥,弄舌 |
胃火 |
口渴引饮,龈肿 |
小肠火 |
尿频,尿赤,尿痛 |
大肠火 |
肛灼,热解旁流 |
膀胱热 |
癃闭,淋浊 |
实火兼伤阴 |
身热夜甚,斑疹隐现,扰神见心烦不寐,舌红绛脉细数称为火停营分证或少阴热化证 |
火停血分证 |
生风动血讲高热,斑疹,血证,舌紫绛有刺,脉虚数 |
痰
痰辨证要点:狭义(储留肺脏,肺为储痰之器。主症咳喘,咳痰,喉鸣),广义(流传全身,脾为生痰之源)
主:苔腻、脉滑,头重,胸闷,口粘,纳呆
痰四个性质
1、寒痰:清稀泡沫,畏寒苔白
2、热痰:粘稠有块,烦渴苔黄
3、燥痰:难咯带血,咽干苔燥
4、湿痰:痰多易咳,纳呆苔腻
痰五个定位
1、痰迷心窍:眩晕心悸,癫病狂证,中风昏迷
2、痰停少阳:往来寒热,胁满易怒,喉如物梗
3、痰阻中焦:胸脘堵闷,嘈杂不饥,肢体沉重
4、痰窜经络:瘰疬痰核,阴疽流注
5、痰注四肢:麻木偏瘫
饮 多为局部,关系脾胃,因部位分四类
1、痰饮——饮停胃肠:脘腹痞胀,呕吐清涎,胃中振水音,肠间水声辘辘;饮停胃肠,胃失和降
2、悬饮——饮停胸胁:胸胁饱满,胀痛,咳嗽,转侧则痛增,脉弦;饮停胸胁,阻遏气机
3、支饮——饮停心肺:胸闷心悸,气短不能平卧;饮停心包,阻遏心阳
4、溢饮——饮溢四肢、肌肤;肢体沉重,酸痛,或浮肿,小便不利;饮溢四肢、肌肤
湿 指内湿,大多热化,少数寒化。大多停于中下焦
中焦称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,下焦称大肠湿热、膀胱湿热、肝胆湿热证
滞 分气滞和气逆
气滞证:气机运行不畅:主要肝气郁结,七情为病因,胸腹胁脘胀满作痛和情绪变化为主症,常见弦脉
气逆证:脾、胃之气上逆+肝气升发太过——肺气上逆咳喘,胃气上逆呃逆,肝气上逆眩晕
1、肺气上逆——咳嗽,气喘,不得平卧
2、胃气上逆——呕吐,呃逆,嗳气
3、肝气上逆—一头痛目胀,眩晕耳鸣,面红目赤,吐血妞血,甚至晕厥
瘀 瘀血
局部血结证:定处刺痛,拒按,肿块
全身血滞证:紫绀,舌质紫斑,脉涩
瘀血六个证类
1、气滞血瘀:胀憋而兼刺痛,拒按或见肿块,脉沉弦
2、寒凝血瘀:拒按色暗,得温稍减,脉紧沉迟
3、热结血瘀:少腹硬痛,神乱如狂,小便自利,脉沉实
4、气虚血瘀:心悸乏力
5、阳衰血瘀:面黑唇青,腹大肢肿,畏寒肢冷,脉沉细迟
6、阴亏血瘀:形瘛痰,隐痛目涩,脉弦细数
瘀血五个定位
1、瘀阻于心:脉细结代,心悸刺痛,精神异常
2、瘀阻于肝:胁痛痞块
3、瘀阻于腹:肿块拒按,闭经痛经
4、瘀阻于肺:胸痛咳血
5、瘀阻于肢:肿麻肌衄
食 食阻,停于胃脘,主证:苔厚腻,脉滑实,脘腹胀痛拒按,厌食嗳腐。
虫 虫积,五斑显露,绕脐阵痛,异食纳差,面黄肌瘦,夜眠磨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