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医知识 >

用药法象

  所谓天有阴阳,风寒暑湿燥火,三阴三阳上奉之。温凉寒热四气皆象于天。温热者,天之阳。凉寒者,天之阴,此为天之阴阳。而地有阴阳,金木水火土,生长化收藏下应之。辛甘淡酸苦咸,五味皆象于地。辛甘淡者,为地之阳。酸苦咸者,为地之阴。此为地之阴阳。
  药中味薄者,是阴中之阳,所谓味薄则通,酸、苦、咸、平。而味浓者,属阴中之阴,所谓味浓则泄,酸、苦、咸、寒。气浓者为阳中之阳,气浓则发热,辛、甘、温、热。气薄者为阳中之阴,气薄则发泄,辛、甘、淡、平、凉、寒。
  味薄者轻清成象,味浓者重浊成形。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清阳发腠理,为清之清者。清阳实四肢,为清之浊者。而浊阴归六腑,为浊之浊者。浊阴走五脏,属浊之清者。
  所以医家要明药性要旨。所谓苦药平升,微寒者平亦升。甘辛药平降,甘寒者泻火。苦寒者泻湿热,苦甘寒者可泻血热。
  而升降者为天地之气交,比如茯苓淡,为在天之阳。阳当上行,又能利水而泄下。因为气之薄者,为阳中之阴,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。而麻黄苦,为在地之阴,阴本当下行。但味之薄者,乃阴中之阳,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。而附子为气之浓者,属阳中之阳,所以发热。大黄是味之浓者,属阴中之阴,所以泄下。
  而医家还要明用药之升降浮沉补泻,比如肝、胆者味辛,补酸泻,气温则补凉泻,因为肝胆之经,前后寒热不同,所以要逆顺互换。而心和小肠者,味咸补甘泻,气热补寒泻。脾、胃者,味甘补苦泻,气温则凉寒补热泻。肺和大肠,味酸补辛泻,气凉补温泻。肾和膀胱,味苦补咸泻,气寒补热泻。而五味者,用其苦泄、甘缓、酸收、咸软、淡渗泄和辛散。
  用药又当知标本。以身论之,则外为标、内为本,阳为标、阴为本,所以六腑属阳为标,五脏属阴为本,此为脏腑之标本。
  而脏腑在内为本,各脏腑之经络在外者为标,此为脏腑经络之标本。而人身之脏腑阴阳,气血经络,也各有标本。以病论之,先受病为本,后传变者为标。所以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。如果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,则邪气滋甚,其病益甚。而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,虽病有十数证皆可去。如果先有轻病,而后重病,先治轻病后治重病,则邪气乃伏。所以必要先治本。
  而如有中满,则不问标本,先治中满,是为治其急。而中满又有大小便不利者,则可不问标本,先利大小便,次治中满。所以除大小便不利和中满之外,都要先治其本,医家不可不慎。
  而用药又需辨虚实,所谓从前来者为实邪,从后来者为虚邪,此为子能令母实,而母能令子虚。所以要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。比如肝受心火之邪,是从前来者,为实邪,就要先泻其子。所以《标本论》中说,本而标之,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。肝受火邪,要先于肝经中泻火治其本,再于心经内泻火而治其标。
  如果是肝受肾邪,就是从后来者,为虚邪,而虚则当补其母。所以《标本论》中说,标而本之,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。肝木既受水邪,治先补木,就是先治其标,而泻水是后治其本。

制方之法
  所谓药有寒热温凉之性,酸苦辛甘咸淡之味,各有所能,医家不可不通。而药之气味,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,同味之物必有诸气。而气味又各有浓薄,性用不等。
  所以在《内经》中说,味为阴,味浓为纯阴,味薄为阴中之阳。气为阳,气浓为纯阳,气薄为阳中之阴。而味浓则泄,薄则通。气薄则发泄,浓则发热。
  又说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。但辛能散结、润燥,苦能燥湿、坚软,咸能软坚,酸能收缓收散,甘能缓急,而淡能利窍。所以在《内经》中说,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。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。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。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。而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心欲软,急食咸以软之。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而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。
  此为明其气味之用。所以用其味,必明其气。用其气,必明其味。要识病之标本、脏腑、寒热、虚实、微甚、缓急,而后用其药之气味,随其证而制其方。所以才有君臣、佐使、轻重、缓急、大小、反正逆从之制。
  而在《内经》中说,主病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。而药之所用者,皆以气味为主。所谓补泻在味,随时换气。比如主病者为君,则治风者,防风为君。治上焦热,黄芩为君。治中焦热,黄连为君。治湿,防己为君。治寒,则附子之类为君。而兼见之证,再以佐使之药分治之。此为制方之要。所以《本草》中也说,上品药为君,各从其宜。所以主治病者为君,而佐君者为臣,应臣者为使。随病之所宜而成方。
  而制方又有奇偶之别,要切记去咽喉近者用奇方,远者用偶方。汗者不用奇而下者不用偶。补上治上要用缓,补下治下要用急。而急者气味浓,缓者气味薄。所以薄者少服而频食,浓者多服而顿食。
用药又当明五气之郁,所谓木郁达之,吐可令条达。火郁发之,汗可令疏散。土郁夺之,下可无壅滞。金郁泄之,解表可利小便。而水郁折之,意为制其冲逆。所以通此五法,为治病之大要。
  而用药还要明治法纲要,比如《气交变论》中说,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化者应之,变者复之。此为生长化成收藏之理,为气之常也。而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,无所营运。
  所以动必有静,胜必有复,为天地阴阳之道。

浏览次数:
上一篇:外用专治痔疮 下一篇:暑热类中医治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