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药性味归经 >

正确理解药三分毒

   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,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。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,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,也不知道在是药三分毒后面还有一句无毒不入药,所以就造成很多误解。
    所谓毒,其实最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凡药皆是毒的记载,内经也把中药分为大毒、常毒、小毒和无毒。所为大毒治病、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、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、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、十去其九;谷肉果蔬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
    而“是药三分毒”这句话,最早是出自药王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,所谓凡欲治病,先以食疗,食疗不愈,后乃药耳,是药三分毒。而孙思邈虽然被尊为药王,但其实更注重预防为先。因为人如果善于养生,就可以免受病痛之苦,而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,就可以治愈疾病。
    所谓形体有可愈之疾,天地有可消之灾,人要存不忘亡,安不忘危。每日调气、补泻、按摩、导引,勿以康健便为常然。
    其实中医常说的“治未病”和食疗的观点,都是出自孙思邈,他最早提出人应该重视运动和保健,以食疗、药疗、养生、养性、保健相结合来防病治病。所以才会说,凡欲治病、先以食疗,食疗不愈,后乃药耳。而元代的刘纯也在《药治通法补遗》中说,是药三分毒。唯开胃无毒,盖开胃者排毒也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不管什么药物,本身都有一定的毒性,而只有开胃的药才是无毒的。
    而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共收录365种中药,按毒性的大小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又有酸、甘、苦、辛、咸五味。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和有毒无毒之分。但实际上中药有毒和无毒,除药物本身有无毒性外,主要是和配伍是否得当有关。因为中医理论认为,中药的毒,其实是指药物的偏性,也就是所谓药以治病,以毒为能。所谓毒者,因气味之偏也,所以中医才有以偏治偏。
    所以“是药三分毒”这个毒,就有两个意思,一是“有害”,二是“偏性”,而在中医典籍中所谓的毒,其实多数情况都是指药物的偏性。而所谓是药三分毒中的“三分”,其实是”三分治,七分养“的意思。因为中医的辨证施治,就是以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。根据病症和药物的特性组方,注重君臣佐使以增强疗效,降低毒性。
    中药讲究的是“中病即止”,也就是一旦起效果,疾病痊愈就要停药。所以是药三分毒,这个“毒”字,其实正是中药的治疗原理。因为中医认为生病就是偏离常态,所以要治疗这个偏。既然是要治偏,就要考虑所用药物之偏性。而中医所谓的偏,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毒。
    凡药皆毒也,非止大毒、小毒谓之毒。比如甘草、人参、不可不谓之毒,但久服则必有偏性,百气增日久,则为夭之由也。意思是并非大毒之药和小毒之药才有毒,就算是甘草和人参,如果吃的过量、过久,也会导致生病。中医是用药的偏性,来调整人的偏性。而如果用错药或是配伍不当,那么无毒也会变成有毒、小毒也会变成大毒,用对药物或是配伍得当,大毒其实也可以用来治病。就有了是药三分毒,无毒不入药的说法,就是因为有毒的中药,往往也有疗效,而药物的毒性成分,有时也恰恰就是药效的成分。
     当然,不管中药还是西药,其实都没有绝对安全的说法,同时也都有安全剂量,所以都不可能一点风险都没有,但是因为中药的配伍和量效的关系复杂,涉及到处方的总剂量、单味药的剂量,药物之间配伍剂量等等,牵一发而动全身,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,中药都是以“药”、“毒”或“毒药”来称谓。而且每一味也都会有标明“有毒”或“无毒”,但在中医理论中,毒这个字 ,是药物的总称、又是药物的偏性,也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。所以中医才要求用药要少而精,不能面面俱到,乱枪打鸟。而是要分清主次,用药少而精,要是用药过杂,非但不能治病,反而会降低疗效或是出现不良反应。
    用药的剂量要从小到大,尤其是长期服用者更要严格控制剂量。当然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偏方、验方和所谓的祖传秘方,也就是不要乱吃药,更不能听别人说,什么药对什么病有好处,就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而随便乱吃。
    当然现在的中药又普遍以次充好、偷工减料,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,放大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。因为中药的毒,其实是相对的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也说:“上品养命以应天,无毒可以久服 ;中品养性以应人,无毒有毒可以斟酌使用;下品治病以应地,有毒、不可久服”。
    所谓“有病病受之,无病体受之”,不管是中药、西药都不可乱吃,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,要切记有效前提是安全。因为安全、有效、风险可控,才是用药的三大要素,而安全又必须放在第一位。药是双刃剑,用好台治病,但用不好就一定会害人。而最关键的问题是谁在用、给谁用、怎么用,只有搞清楚这点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是药三分毒这句话。
浏览次数: